首页 > 养殖技术 > 特种养殖技术 > 养兔技术 > 饲养管理

专家论谈—我国西部兔业开发的难点及其对策


党中央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后,兔业界有识之土就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完成“东兔西移”战略从宏观上来讲,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1. 在21世纪使我国兔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免产品的主产地将逐步由东向西转移。
2. 作为投资省,见效快的兔业,在大开发中对西部地区脱贫致富将起“第一台阶”的作用。
3. 通过退耕还林、还牧、种草养畜等政策措施的实施,将为改善西部生态环境作出历史性贡献。
西部兔业目前状况如何?从《养兔信息》上反映的情况看,西部十省区去年家兔饲养量9500万只,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其中的92%集中在四川、重庆两省市,其余八省区仅占全国的1.5%,可说是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
开发西部兔业有利因素很多,但笔者认为,战略目标确定以后,在战术运作上就必须找出其难点与对策,分析“空白”原因,以免进入误区。
个人认为,当前西部兔业存在以下一些薄弱环节:
1. 饲养零星分散、规模小、效益差。西部一些省区既缺乏养殖重点县市,也缺乏规模上等级的场户,有人说,陕西獭兔最大的场也仅有200只基础母兔,这与东部确不可同日而语。饲养规模小、管理粗放、繁殖成活率低、经济效益差,这样整个兔业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2. 炒种严重,良种缺乏,农户屡屡上当受骗。由于西部地区缺乏规范化的兔场,这就给炒种者一个强大的活动空间。当某一品种热起来的时候,有的人就会把东部从千家万户中收来的商品兔当种兔,兜售给西部农民,并承诺高价回收仔兔及其产品等,实际是一旦钱到手,就逃之夭夭,致使一些群众“谈兔色变”,兔业开发难上加难。随着西部兔业开发的开展,今后还会有打着各种各样旗号的人前来行骗,对此,应有所警惕。
3. 市场机制发育不成熟,兔产品销售困难。饲养零星分散,商品产出率低是制约市场发育的重要因素。西部饲养者普遍感到免产品卖难,价格低;东部经营者又感叹西部商品可供量太少,路运费用大,无利可图。如兔毛交易市场,目前除川、渝有少数几个外,其它都还是空白,估计短期内也都难以形成,因此,“卖难”是西部开发的一大难题。此外,“大钱赚不来,小钱眼不开”、“政府出钱,农民养兔”、“等、靠、要”,希望有人给“包打天下”等思想观念,恐也是阻碍西部兔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我们必须从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针对西部兔业开发中存在的难点,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1. 积极倡导区域规模,提高商品产出率。兔产品多以出口为主,必须具备质量优、批量大两个基本条件。规模小,形成不了市场,也就难以摆脱卖难的局面。笔者认为,在西部适宜发展养兔的县市,要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宣传、引导和重点扶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使家兔的年饲养量至少达10万只以上。至于场户的“适度规模”经营问题,据东部的一些地方经验,以“毛兔养殖年产毛百公斤、獭兔年产皮千张、肉兔年出栏商品兔千只”以上为好,西部即可根据自身条件而定。
2. 努力建设好龙头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公司十农户”是发展兔业行之有效的一条路子,关键是公司即龙头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能指望国家,主要依靠民间中有一定实力,又有胆识的人士来兴办兔业实体。在西部现有条件下,龙头企业主要功能是供应良种。开展技术服务、搞好产品购销,并与发达地区的毛纺,裘革等企业或公司加强联合,把兔产品流通搞活。
3. 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增加科技贡献率。从一些读者来信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区沿用传统方式养兔,科技含量不高,“生得多、死得多”的现象比较普遍。像皮肉兔主要是靠繁殖出效益的,因此,必须把提高配种繁殖率和幼兔成活率作为技术攻关的主要突破口。建议农业,科技等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养兔业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力度,可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加强技术交流、开展技术辅导、参观考察和组织学习。这次有关部门首次举办西部地区养兔技术培训班,并请国内知名的专家教授讲课,就很好。
目前,我国养兔专业人才“断层”现象比较严重。中青年人才一时难以脱颖而出,我们应树立忧患意识,开展技术创新,化大力气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养兔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规模小 成活率 开垦 可持续发展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