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兽药信息

中国水产疫苗,千呼万唤何时才能来?


经过多年的发展,草鱼“土法疫苗”已逐渐被广大养殖户接受,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

  尽管中国被称为是全球水产养殖第一大国,但有资料表明,作为水产养殖病害最佳防控措施之一的水产疫苗,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水产疫苗的研究以来,到目前为止,中国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的3种水产疫苗草鱼出血病细胞灭活疫苗、鱼用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和牙鲆溶藻弧菌、鳗弧菌、迟缓爱德华菌病多联抗独特型抗体疫苗,至今还未有一种水产疫苗生产批文核发生效。

  而相比之下,国外如挪威、智利、日本等国的水产疫苗发展则已经相对成熟,在生产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疫苗运作模式,中国的水产疫苗发展无疑落在了下风。在当前中国水产养殖病害问题日益突出,使用抗生素等的药物治疗措施饱受争议的情况下,水产疫苗的生产应用为何迟迟没有大的突破,本刊试图探寻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研制耗时漫长

  一种水产疫苗从研发到正式用于生产,里面要涉及到近百余项研发和生产环节,业内的一个普遍观点是,水产疫苗从研发到能用于生产,按照正常的流程走下来,没有10年时间的话很难能够完成。

  根据《水产前沿》了解,一种水产疫苗从研发到正式用于生产,要经历病害情况调研、病原学研究、病原分离、病原确定、攻毒模型确立、疫苗设计和构建、疫苗试验室产品制备、实验室免疫效力评价、疫苗产品GMP中间试制、产品临床试验与药证申报、疫苗销售的市场准备、产品介绍和进入市场等诸多步骤。

  这一连串的步骤从表面上看似乎并没有特殊的地方,但实际上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张元兴教授告诉本刊,这里面要涉及到近百余项研发和生产环节,特别是生产环节的临床试验、规模生产和注册申报等过程,更是十分严格,“相比畜禽疫苗而言,病原体在水中的传播更为迅速,而且由于水产动物的养殖方式是群体养殖,一旦接种出现问题,便很难做到隔离。所以我们国家对水产疫苗研发要求的严格程度,不比人用疫苗的要求低。”

  这也导致了业界对于水产疫苗的研发生产周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概念。华中农业大学陈昌福教授告诉本刊,日本研制鳗弧菌疫苗,从课题立项到商品化疫苗应市,前后是11年时间,而迟缓爱德华菌疫苗前后研究了近30年,至今仍无商品化疫苗应市。尽管如此,业内的一个普遍观点是,水产疫苗从研发到能用于生产,按照正常的流程走下来,没有10年时间的话很难能够完成。

  对于水产疫苗研发者来说,如此大的时间跨度,就意味着研发者必须有耐心能长期坚持下来。而即便有足够的耐心坚持下来,从哪里获得持续的研发资金的投入也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按照惯例,疫苗研发所针对的目标病害必须足以对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或者该病足以威胁到人类健康,才会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或者一些企业认为有进行商业开发的必要,从而专门投入资金进行疫苗的研发。

  但水产病害显然并不被列入此类,相比大农业包括畜牧业来讲,水产的受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历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人曾如此戏言道,“你可以让老百姓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不吃鱼,但你能想象他们一个月没有粮食没有肉吃的情形吗?”

  由于缺乏经费的持续支持,许多疫苗研究就只能中途停下来,无法深入进行下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安兴教授就告诉本刊,自己从事的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疫苗研究资金大部分都是自己垫付,“当初从事罗非鱼链球菌疫苗的开发也是因为觉得这种病有可能会对罗非鱼产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现在做好储备,一旦哪一天生产上需要就可以马上拿出来用。”

  缺少中试车间

  一个颇为无奈的现实是,在2007年以前,我国还没有一家专门生产水产疫苗的厂家,大部分水产疫苗研发都只进行到了实验室阶段便宣告结束,从而制约了水产疫苗的中试转化。

  资金对于疫苗研发者来讲,还只是其中的困难之一。按照疫苗的研发流程,在突破实验室研发阶段后,还要找到一个通过GMP认证,有资质进行疫苗生产的生物制品厂家制备出产品后才能进入到产品的临床实验阶段,即业界通常所说的“田间试验”的中试阶段。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疫 鱼类 转化 草鱼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 对付兽药残留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