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鱼病防治

观赏鱼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3


    十、蛀鳍烂尾病

    (一)病状:病鱼的鳍条边缘出现乳白色,继之腐烂而造成鳍条残缺不全,尾鳍尤为常见。有时每根鳍条软骨间结缔组织裂开,有时尾鳍成扫帚状,严重时整个尾鳍烂掉。病鱼的鳞片正常,或者有个别鳞片脱落。有些病鱼尾鳍有充血现象,呈一条一条血丝状。

    (二)病原体:可能是细菌,菌名待鉴定。

    (三)危害和流行情况:从当年鱼到产卵亲鱼都会患此病,而以大鱼为常见。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夏季往往引起病鱼死亡。水温较低时,整个尾鳍烂掉,病鱼仍活着,使金鱼。锦鲤观赏价值降低,家庭养金鱼易发生此病。我国各地都有此病出现。

    (四)防治方法:

    1、用孔雀石绿1%浓度水溶液涂抹鳍条破裂处。每天一次,连续涂35天。以预防水霉菌感染,促使伤口愈合。再用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1ppm~2ppm浓度全池遍洒。

    2、用呋喃唑酮或利凡诺1%浓度水溶液涂抹,每天一次,连续涂3~5天。再用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上述浓度全池遍洒。

    3、用利凡诺全池遍洒。适用于名贵品种,浓度与防治烂鳃病相同。

    4、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投喂水蚤、剑水蚤、水蚯蚓等动物性饲料,加强营养,以增强抗病力与组织再生能力。

    5、如果尾鳍烂掉一部分,残缺不全,应该用剪刀剪去,使鳍条平整,然后用上述药物处理。通常经过10~15天,裂开的鳍条能够愈台,剪去的鳍条也能够再生通常经过40~80天,整个尾鳍可重新长好。再生鳍条与原来旧鳍之间留下一条痕迹,这种鱼观赏价值降低了,但可以留作亲鱼繁殖后代。
    
    十一、水痘病

    (一)病状:病鱼的体表出现一粒一粒的小水痘,其大小下一致,小的如绿豆、黄豆,大的如豌豆。通常水痘为圆形或椭圆形。水痘内是淡黄色的液体,经显微镜检查发现有大量的细菌。水痘的位置集中鱼体腹部,腹面两侧,少数在尾柄、颌下。水痘的数量少则3~5个,多则十余个。患病的以珍珠鳞特别是球形珍珠鳞发病率高,其次是水泡眼。

    (二)病原体:可能是细菌。

    (三)危害和流行情况:患病的都是大金鱼,从当年鱼到亲鱼都会患病。从春未到秋季都有发生,有时水痘会自行消失;有时水痘破裂,破伤处有发炎充血现象,能使病鱼死亡。通常对金鱼危害不大。上海、江苏、浙江、湖北都有此病的病例。红鲤、锦鲤没有发病的记录。

    (四)防治方法:

    1、用利凡诺或呋喃唑酮1%浓度水溶液涂抹水痘破裂处,防止继发性感染致病菌。每天涂抹一次,连续3~6天,直到伤口愈合。

    2、用呋喃唑酮全池遍洒。与防治皮肤发炎充血病相同。

    3、用维生素E内服,与防治竖鳞病相同。

    
    十二、穿孔病(洞穴病)

    (一)病状:早期病鱼食欲减退,体表部分鳞片脱落,表皮微红,外观微微隆起,随后病灶出现出血性溃疡,从头部、鳃盖、背部、腹部、鳍部直到尾柄均可出现。溃疡面大小不一,依鱼体大小有所差异,小者如黄豆,二龄以上大金鱼溃疡直径有1~2厘米。有的病灶在腹侧形如一条被刀划破的伤口,又似打印病,其溃疡不仅限于真皮层,而且深及肌肉,严重的甚至骨骼和内脏,酷似一个洞穴,故又称洞穴病。发病快,病程持续时间较长,盲到病原体侵入鳃部,鲤丝红肿成棒状,尖端有缺刻,肿胀有的呈紫色,有的整个鳃丝呈苍白色,有的部分鳃丝形成血栓,以致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二)病原体是鱼害粘球菌(Myxococcus pisciocola)。

    (三)危害和流行情况:此病是危害很大的传染病,1971年日本发现此病。每年从9月到次年6月为流引期,而10月到初冬水温较低时,为流行盛期。据了解日本友人赠送一批金鱼给杭州,杭州动物园金鱼场饲养,未经严格的检疫措施,以致全长14厘米以上,二龄名贵金鱼900尾和12厘米3000尾亲鱼均先后患病。180口鱼池几乎每日均有死亡,少则十余尾,多则五、六十尾,最多一日死亡一百余尾,情况严重,这是金鱼疾病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病。用病鱼卵孵化的鱼苗,一个月后也开始发病,其症状与成鱼有所不同,最初是尾鳍边缘出现白色粘液股分泌物,随即向前蔓延,布满全身,不久死亡;少数小鱼开始时,鳞片色素细胞被破坏,夫去光泽,体色转白,然后脱落发炎,出现溃疡,此病仅发现于杭州。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呋喃唑酮 连续 食盐 细菌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