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虾技术 > 对虾养殖技术

南美白对虾大规格仔虾红体病的防治方法


    在南美白对虾育苗过程中,危害较大的病害有蚤状幼体和仔虾(P5以前)的"粘脏病"、大规格仔虾(15毫米以上的仔虾)的"红体病",其中以大规格仔虾的"红体病"损失最为惨重,小则整池、大则整场绝产,池中死亡的大规格虾苗成堆。育苗的技术人员公认一旦发病之后根本无药可治,1~2天之内整池虾苗死绝,而且很快就传染到整场。刚得病的池子因症状明显,虾苗很难卖出,并且影响到整个育苗场的虾苗销售,只有等死。此时育苗场该投入的都投了,到最后马上就要卖钱时却都死光,损失惨重,最可怕的是到现在其病原也没有搞清,以至于育苗场家谈"红体病"色变。笔者在近几年的育苗过程中,针对"红体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地防范了"红体病"的发生,并且在2006年的南美白对虾育苗过程中首次治愈了大规格仔虾"红体病"。

    一、"红体病"的症状

    刚发生"红体病"的育苗池,患病仔虾早期并不出现红体症状,首先表现为摄食量减少,活力减弱,变态时间延长,随着充气形成的水流无力地上下沉浮,体色由晶莹透明变为蓝色并且体表(甲壳)上生出褐色或蓝黑色小点,肠胃变空。随着病情的加重,幼体停食,柔弱,不变态,这时才出现红体的症状:褐色或蓝黑色小点消失,躯体发红,完全停食、肠胃全空,第二触角发红、接着折损;苗体活力消失,少数随着充气形成的水流上下无力地沉浮,并且出现身体发红的死苗;大部分已无力游动,沉到池底,捞到白盆中观察,仔虾无力地躺在盆底,对外界的光照、水流刺激没有反应。接着马上就会大量死亡,发生大量死亡时,仔虾躯体全部变红。此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可通过水体进行传染。

    二、"红体病"发生的条件

    "红体病"的病原至今未研究清楚,主要发生在虾苗即将出售的大规格仔虾阶段,属暴发性传染性疾病。有人认为是细菌病(弧菌等),有人认为是病毒病,还有人认为是真菌病和虾苗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所产生的应激反应,但使用抗细菌、病毒和真菌的药物进行治疗基本没有疗效,应激反应不应该具有传染性,所以笔者认为在育苗室内"红体病"发生的条件是:

    1.仔虾的密度过大,池内环境恶化。仔虾规格达到15毫米以上、密度大于0.8万尾/立方米时,每天必须保持1~1.5倍的换水量,否则因大规格仔虾的摄食量大、代谢废物多,池内的环境容易恶化,从而容易发生"红体病",如果赶上阴雨天或池水处理不及时,换水所用海水水质差和换水量不足,则更容易发生"红体病"病害。

    2.大规格仔虾的营养不足,虾体虚弱。南美白对虾的大规格仔虾非常贪食,育苗场为节约投入往往到后期投喂不足,造成大规格仔虾体质虚弱,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引发"红体病"的发生。

    3.操作粗暴,造成虾体受伤。笔者发生"红体病"的池子就是因育苗场工人在大规格仔虾分池疏养操作规程中不听指挥粗暴操作,造成仔虾在接苗箱和捞海内揉搓时间过长,虾体被损伤所致。

    4.育苗池内环境变化剧烈,大规格仔虾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剧烈的应激反应。主要发生在降盐和降温的时候,因降盐和降温的幅度过大,造成仔虾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如停食等,从而引发"红体病"。

    5.传染发病。与发生"红体病"的池子共用观察、换水、温度计、盐度计等工具,从而造成"红体病"的传染。因为早期"红体病"症状并不明显,而此时又处于仔虾出售阶段,并且现在又是买方市场,买虾苗者拿着捞海和观察工具一个池子一个池子地看虾苗质量,很容易造成"红体病"在育苗场不同池子间的传染。

    6.未按时使用抗细菌、病毒和真菌药物进行预防。

    三、"红体病"的预防措施

    "红体病"关键在预防。针对以上发病的原因,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

    1.及时疏养。大规格仔虾达15毫米以上时,密度严格控制在0.5万~0.7万尾/立方米之间,育苗用水进行彻底消毒后使用,加大换水量。

    2.加强营养。由于南美白对虾贪食、生长快,应采用"勤喂多喂、混合投喂"的培育方法,这时应以卤虫成虫为主,每天再加喂2~3次高能量的配合饵料,以虾片为主,尤其是黑虾片,仔虾摄食后强壮并且显得干净漂亮,易于销售。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育苗 立方米 病原 细菌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