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养殖过程中,为了预防疾病,也为了给发病对虾治病,投喂药物是必须的技术手段。关键是如何确诊病症,如何选择药物,做到对症下药。通常容易使用禁药的虾病有以下三种:
1、桃拉病毒病 俗称软壳红体病。若养殖池塘发现有软壳红体虾浮游时,一般会使用含碘消毒剂全池泼洒消毒,购买抗病毒药如吗啉胍、硝基呋喃类或磺胺类抗生素,板蓝根、柴胡等抗病毒中草药拌饲投喂。
事实证明,此病很难根治,发病池塘总是个体大的虾先死亡,水温在24~28℃,使用药物很难控制,直至大部分对虾死亡。当水温升至28℃以上时,病虾明显减少,甚至停止死亡。但这并非药物控制的效果,而是水温升至28℃以上时,桃拉病毒的活力降低,对机体的破坏力减弱,患病对虾因此恢复摄食。
但当下一次冷空气袭来,水温下降至28℃以下时,该病毒活力又会增强,已感染桃拉病毒的对虾又重复发病,出现死虾。只有水温稳定在28℃以上时,对虾才不会爆发桃拉病毒病。这也是对虾好养的原因。
因此,桃拉病毒病爆发时,用药效果是不明显的,用药只会产生药残,而预防才有效!具体方法是:水温在24~28℃期间,在对虾正常状态下,使用碘制剂消毒水体,保持水质肥、活、嫩、爽,投喂板蓝根等中草药和多糖、生物酶、Vc等饲料添加剂,增加机体免疫力和抵抗能力。若虾苗已发病,且水温在短时间内无法升至28℃以上,治疗是徒劳的。
2、肌肉白浊病也叫池底“偷死”症。通常发生在高温季节,水温32℃以上,密度大、水质差的池塘。发病池塘早晚看到少量肌肉白浊病虾靠边,在增氧机底部附近或池塘中心区域捞到“偷死”虾。
据调查,内服禁药和残留限量药如磺胺类、硝基呋喃类可促进对虾机体血液循环,死虾明显减少。一旦停止用药,死虾又增加。长期用药,养殖成本又增大,得不偿失。收获时对虾产品自然是药残超标。
事实上,该病病因是高温期间水体溶氧低,过渡繁殖的藻类又耗氧过大,pH值高,亚硝酸盐毒性增大,对虾长期处于慢性中毒和低氧状态下,自然淘汰部分体质差或要脱壳的个体。唯有改良养殖环境才能解决问题,用抗生素控制该虾病,纯属乱用药行为。
正确的控制方法:①降低放养密度或紧急分池。经验告诉我们,同样条件的池塘,6月份存池重量密度2000斤/亩生长良好,8~9月份存池重量密度1500斤/亩则会发生缺氧“偷死”。②增加增氧强度。③加大换水量,尽快改良水质、底质,降低亚硝酸盐浓度,调控pH值为正常值。④用EM原露、Vc拌料投喂,减少日投饵量。
3、硬壳红体病、甲壳溃疡病、黄鳃等细菌性疾病通常使用抗生素内服治疗。但不必使用氯霉素、呋喃西林、网莫西林、氟哌酸,复方新诺明等违禁或残留限量抗生素。事实上,内服兽药氟苯尼考即可。
关键技术是使用消毒剂消毒水体。如二氧化氯、溴氯海因、次氯酸钠或聚维酮碘等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如使用碘消毒剂(复合氨基酸碘)两次消毒水体,甲壳溃疡就可治愈。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sc/xia/5/2008-12-12/32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