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
第一,粮食生产由数量恢复向能力提升转变。
预计粮食产量超过9800亿斤。
推广了50个主导品种、10项主推技术。
科技的贡献率提高了1%,单产提高,品质改善。
预计粮食亩产超过310公斤,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
四大粮食品种综合优质率达57%,比2003年提高15%。
病虫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第二,粮经关系由此上彼下向全面协调转变。
棉花面积预计达到约8000万亩,产量有望超过650万吨,亩产首次超过80公斤。
糖料产量达到1.15亿吨,为历史新高。
初步形成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九大产业带。
第三,结构调整由区域布局向产业升级转变。
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今年主要农作物订单面积5.28亿亩,比去年增加2380多万亩;主要粮食品种订单面积超过总面积20%。
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能力得到明显增强,蔬菜、水果、茶叶药物残留得到有效控制。
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2006年1月~10月,园艺产品出口金额67.6亿美元,顺差59.8亿美元,顺差同比增幅达19.6%。
第四,产业功能由单一供给向多样性转变。
增收方面,去年前三季度,农民出售种植业产品的收入人均675元,同比增长11.5%。
就业方面,园艺产品的生产、流通、加工和服务等环节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能源方面,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已有一定规模。
节约型、环保型、循环型农业有了成功的探索,观光农业蓬勃发展。
第五,资源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保护型转变。
围绕提高耕地地力,各地集成推广了秸秆还田、免耕栽培等保护性耕作模式。
围绕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启动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去年实施面积2.6亿亩,减少不合理用肥49.4万吨(折纯),节本增效约60亿元,项目区首次出现了氮肥用量下降趋势。
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集成推广了抗旱保苗、集雨节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10大农田节水技术模式,建立了一批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
围绕生物灾害可持续治理,提出了绿色植保理念,推广科学施药技术,减少农药的残留、污染。
挑战
从生产要素看,耕地减少,水资源紧缺。
我国有2/3以上的耕地为中低产田,62%的耕地受不同程度的干旱、洪涝、盐碱等因素制约,约有1.5亿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十五”期间,全国耕地净减少9240万亩,年均减少1848万亩,预计去年仍将减少500万亩左右。
我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仅为43%,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
从粮棉效益看,粮食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2005年粮食亩均纯收益243元,下降10%。
预计去年粮食亩成本增加20~30元,小麦、水稻等作物的亩纯收益将减少10元左右。
农产品出口形势更加严峻。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在62%的较高水平,技术性贸易壁垒给出口带来很大挑战。
从市场环境看,一些国外农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将日益显现。
棉花对外依存度高达40%,进口关税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产业安全值得高度警惕。
农产品出口形势更加严峻。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在62%的较高水平,技术性贸易壁垒给出口带来很大挑战。
从灾害情况看,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自然灾害方面,今年我国可能出现北方少雨干旱和南方低温洪涝。去年的高温干旱对夏粮生产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生物灾害方面,今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将呈偏重发生态势。
机遇
有基础中央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奠定了制度基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升奠定了物质基础。有经验
各级农业部门积极探索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种植业发展的工作机制。
农业部坚持粮食生产联席会议制度、部领导联系点制度、工作督导制度和专家指导制度,组织开展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园艺产品出口促进行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各地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
有政策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涉及种植业方面的新政策有:三扩大:将良种补贴品种由四大粮食作物扩大到棉花,进一步扩大水稻良种补贴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规模和范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zz/2007-1-12/zz_4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