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种子

水稻早育稀植栽培技术


(一)概念与引进示范概况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一整套以水稻旱育秧为核心,以规范化栽插、平衡配套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科学管水等相配套的水稻栽培新技术,与传统旱育秧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肥床、调酸、消毒、严控、浅植上。
    该技术20世纪80年代初由黑龙江省从日本引入我国,经我国广大农技人员和农民连续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提出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规范,到2000年全国推广面积达到20287万亩,平均亩产达487.9公斤,平均亩增产50公斤以上,为我国水稻生产再上新的台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该技术目前是国家科委、农业部重点推广的农业实用新技术。
    贵州省1992年引进该技术。经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已探索出适合贵州省水稻生产实际的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规范,到2003年贵州省累计推广面积近3200万亩,平均亩增产50公斤以上。当前,贵州省已将该技术作为粮食增产的重大技术项目,2005年计划推广520万亩,以确保贵州省粮食的持续增产。
    (二)主要优势与特点
    1、耐冷避寒,安全稳产 旱育秧秧苗较耐寒抗病,在日均温8℃时就可播种,可比常规育秧提前7天以上。同期播种小苗移栽的旱育秧比湿润育秧生育期短5~7天,比两段育秧略早1~2天;早播10天小苗移栽的旱育秧,成熟期比湿润秧早13天左右,比两段育秧早约7天,但同期播种的大苗旱育秧比两段秧生育期有所推迟。2002年贵州受历史上罕见秋风危害,旱育秧明显表现出较强的避秋风能力。
    2、秧苗壮,发棵快 根据多点对比试验调查表明:旱育秧成秧率高,可达90%左右,比湿润育秧高20~30个百分点,与两段育秧相当;旱育秧矮壮、蘖多,高度只有两段育秧的57.7%,7.5叶时,旱育秧单株带蘖4.63个,三叶以上大蘖2.6个,分别比两段秧多1.18个和0.76个;旱育秧根系全白,根毛多,两段育秧根系白根仅有28.9%。移栽后,旱育秧早生快发,无明显的返青期,分蘖、发根比两段秧早3天左右,秧苗叶龄期早1~2叶。旱育秧的这种优势一直可延续到成熟。
    3、省田省投,增产增收 旱育秧秧田与大田比,省秧田一半以上,且不用水打秧田。旱育秧减少了寄秧环节,一般可省工3~5个。旱育秧分蘖肥用量少,肥料利用率高,可省尿素5公斤左右。据各地农技站验收、测算,旱育秧一般比湿润育秧增产15%以上,增收70元以上,比两段育秧增产10%左右,增收40元左右。
    多年推广证明,水稻早育稀植栽培技术有利于高寒山区抗春寒、躲秋风,有利于缺水育秧地区适时播种、培育适龄壮秧,有利于冷烂锈田低产变高产,有利于再生稻蓄留地区头季和再生季双丰收,有利于劳力紧缺地区提高单产,有利于冬季农业开发,促进稻田的高产高效。
    (三)栽培技术规范
    1、育秧
    (1)壮秧标准:①小苗。叶龄3.5~4.5叶,苗高12厘米左右,单株带蘖0.5~1.5个,叶蘖同伸系数0.75以上,叶片全绿,根系全白,无病虫害。②中苗。叶龄4.5~6.5叶,苗高15厘米,单株带蘖1.5~3个,叶蘖同伸系数0.7以上,叶片全绿,根系全白,无病虫害。③大苗。叶6.5~8.5叶,秧龄50~65天,苗高25~30厘米,叶蘖同伸系数0.65以上,平均带蘖3~7个,根系白色,叶色淡绿,叶片直立有弹性,无病虫害。
    (2)苗床制作:①苗床标准。旱育秧苗床经培肥、调酸、施肥和消毒后,要达到肥、松、细、酸。
    ②床地选择。苗床应选择排水良好、土壤肥沃、背风向阳、水源方便的旱地或炕冬田(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最好是酸性菜园地。苗床选好后,应固定使用。苗床土壤最适pH值在4.5~5.5,有机质含量3%以上。培育小苗每亩大田需苗床10~15平方米(净面积,下同),培育中苗需苗床15~25平方米,培育大苗需苗床25~30平方米。
    ③开厢作床。播种前选择无雨天进行耕地碎土,开厢宽1.2米左右、高 10厘米左右,四周开好排水沟。
    ④苗床培肥。旱育秧苗床土必须进行培肥,方法有:
    沼渣(猪粪)培肥法:播种前25天,每平方米施入沼渣(或浓猪粪水)10公斤和200克过磷酸钙,然后覆盖薄膜培肥床土。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子技术 苗床 水稻 种子 施肥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