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信息员报道 近年来,随着农药生产和经营市场的放开,农药品种和数量大幅度增加,农药产品名称、包装千变万化,农药产品包装标识极为混乱,给广大农民选择使用带来困难,农药标签到了非整顿不可的地步了。据笔者调查,目前广东省高要市市场上500多个农药品种,有近65%以上的农药或多或少地存在包装标识不规范的现象,有15%~20%的农药产品存在登记证方面的问题(包括无登记证号、以肥代药登记、假登记号、冒用登记号、串登记号等)。近几年来农药标签除了普遍出现不按登记要求擅自扩大使用范围和随便使用商品名外,还出现以下新情况:
1.商品名变化多端,大多数无注册登记,即使有亦经常随便变换。
2.通用名不标注或标注不适合实际,只标示外文名、化学名的经常出现,有意隐匿农药的通用名,即使专业技术人员亦难分清楚,更何况广大农民。
3.包装不规范:一是外包装不变但实际重量、容量普遍变小,表面上是售价降低,但实际上并未降低;二是模仿畅销厂家品牌包装、标记;三是包装不实用,尤其是一些用量小的产品,使用小包易于造成浪费比例增加;四是农药包装与食品、饮料,尤其儿童食品、饮料、零食包装相似,极为危险。
4.标识令人费解:一是一些国内小企业将自己厂名写得很小却莫名其妙地将代理商、经销商名称写得明显、突出,而一些代理商、经销商的名字企业标志又花样百出,常有与知名大企业公司名字混淆;二是一些小企业将提供原材料的大企业知名企业印入包装,尤其是将一些外国知名原药生产企业明显地在包装正面大写特写,仅在底部甚至背面极不显眼的地方将自己厂名以很少的字体标出,更有甚者的是连外国知名企业注册标志也明显标注在包装主体上,造成与知名企业及产品混淆现象。
5.钻农药登记、生产、经营管理空子:一些小企业,甚至是一些农药经营单位也打着经销或代理的名义经营已进行登记生产农药企业的农药产品,实际上是自己擅自进行分装或加工农药,绕过分装、加工登记,不少与登记厂家无经销或代理关系,更无委托分装或加工协议,即使有所谓的“君子协定”,亦违反了农药分装、加工登记规定,这种现象常出现在“经销”、“代理”相隔好几个省的名不经传的小厂产品为多,这些边远小厂自然无以打假,执法部门也难抓其把柄,也有相当“代理”外国农药的,多数实为钻农药登记、生产、经营管理空子,变相进行分装或加工,甚至是贩假造假。
(赵日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ny/2004-11-9/ny_8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