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让黑土地永续利用


秸秆还田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从2011年开始,长春市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保护性耕作示范作业补贴、示范推广工作经费。建设了100个农机农艺结合示范点,针对秸秆还田开展实验,形成以40厘米左右留高茬免耕播种为核心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效果很好。”陈巳说。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也坦言,由于我国现行的土地政策将生产单元分割得过小,不利于大型秸秆还田机械的使用,致使目前我国秸秆还田量还不到1/3。

也有部分农户反映,高秸秆或秸秆覆盖量过多,可能造成播种机堵塞,秸秆堆积或地表不平,又可能影响播种均匀度。秸秆如何处理,直接影响播种质量。“免耕播种机和深松施肥机需要较大马力的农机牵引,目前大中马力拖拉机数量不足,农民的小型拖拉机不愿闲置,都影响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康达农机公司工作人员说道。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主任李洪文表示,免耕播种机是目前我国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最为关键的机具,也是直接关系到这项技术能否可持续推广和应用效果的核心机具。因此,在选择免耕播种机时,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圆盘开沟器、凿型开沟器及驱动型开沟器等,尽量避免播种机器堵塞现象。

如果有些地方秸秆既不能烧,也不方便还田,还可利用生物化技术解决难题,将秸秆变废为宝,成为新能源。陈温福对此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他看来,在无法使耕地变多的情况下,杜绝秸秆焚烧的出路之一就是开发生物炭技术,实现秸秆的“炭化还田”。“生物炭还田可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增加通透性、提高化肥利用率、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和增加产量。”他说。

未来——

技术与机具齐头并进

近几年,吉林省保护性耕作虽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政策支持、发展速度、技术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不平衡、不到位、不完善、不规范等问题。“技术模式、技术路线、配套机具,是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否顺利推广的三大关键点。”成洪说。

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向不同区域扩展,对配套机具的种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不乏玉米免耕播种机的生产企业,但许多机具通用性能差、播种质量不佳、出苗整齐度低,不能很好地满足免耕播种技术要求,仍然是制约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的瓶颈。在吉林省,尽管有“吉林康达”牌为代表的牵引式重型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机已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但是面对东北玉米带秸秆覆盖量过大、种植行距不足的现状,仍不时会出现堵塞影响作业质量问题,难以彻底满足不同区域农户不同作业模式的要求。正如李洪文所言,针对我国小型机械多,性能优良大型机械少的现实,应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农机农艺相互融合,并对关键产品、关键部件重点攻关、突破,这是目前发展保护性耕作的首要任务。

当前,吉林省保护性耕作技术正逐步趋于成熟,这将进一步加快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示范。“因此,亟待整合多方力量,借力省级财政农机推广专项资金项目,全面开展相应技术模式、技术路线、机具适应性改进等方面的探索试验与示范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区域代表性较强、技术模式相对集中、栽培方式相对稳定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成洪说,目前,该省已基本形成了有推广、有示范、有储备、有试验、有研究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研发推进格局,为在不同区域、不同耕作习惯、不同生产条件下的技术示范推广提供了支撑。

未来,要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在栽培模式、机具性能、技术与机具集约集成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形成科研院所、推广机构、生产企业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同时,以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为实施推进主体,整体连片推进,形成适度规模经营的生产模式。

 

记者观察

向传统耕作方式说NO!

每到农作物收获的季节,“焚烧秸秆影响空气质量”等新闻便时常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等专家看来,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可以减少雾霾,而且还能降低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力,是让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值得高兴的是,他们的呼声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我们也看到,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免耕 粮食 种子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