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让黑土地永续利用


金娟

自2002年农业部开始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距今已有十多年,全国保护性耕作面积超过了1.29亿亩。作为玉米主产区的吉林省,虽起步较晚,但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保护性耕作技术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探索出了一条具备吉林特色的技术路线。请看——

 

随着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国家农业扶持政策的强力推进,我国农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然而,受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农户固有思维方式等因素影响,土壤肥力下降、秸秆焚烧现象严重、化学肥料用量超标等问题日益凸显。素有“黑土地”之称的吉林省也未能幸免。

为走出这一困局,吉林省各级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民积极探索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研制、改进了适合于一年一熟的玉米免耕播种机,形成了具有区域性特色的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及机具配置方案,建立了规范化、标准化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田,逐步实现了生态和谐下玉米稳产、增产。

优势——

让生产生态双丰收

“这段时间持续高温,但经过保护性耕作的玉米地,植株叶片肥厚、郁郁葱葱,与常规种植的玉米相比,每株都增高了20—30厘米,产量肯定高。”吉林省梨树县八里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卢伟介绍,合作社共有6900亩旱田,全部采用了玉米宽窄行和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技术,为粮食增产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与普通田地相比,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土地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连续多年实施玉米保护性耕作,秸秆粉碎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二是深松作业可有效提高休闲期玉米地块的土壤贮水量,减少水分蒸发,保证玉米播种墒情。吉林省自2006年正式有组织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以来,经过9年的试验示范、研究改进、推广完善,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本地生产模式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截至2014年底,全省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已达590万亩。

“要想让社会、环境、经济三者实现效益最大化,必须推广示范保护性耕作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说。这句话得到了前来参加“2015中国·吉林保护性耕作发展论坛”的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同。“长春市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黑土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在1500万亩左右,玉米年总产达200亿斤左右,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3。但这种生产水平是靠大量化肥投入维系的,当前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容忽视。”吉林省长春市副市长陈巳说,实施保护性耕作,玉米每公顷保苗增加了1万株,粮食增产2吨。2013年,我们进行玉米产量实测,保护性耕作标准水份下平均亩产达660公斤以上,比全市上年玉米平均产量高出30%,比当年对照田平均高出10%,占玉米10%的播种面积产出占全市玉米总产量15%的粮食。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使用,不仅能提高粮食产量,还可节约成本。“保护性耕作因采取机械免耕播种,春、秋不用机械整地,减少农机具进地作业次数至少3次以上,仅每公顷免耕播种机械作业就需600多元作业费,据测算可节省机具作业费、人工费达850元/公顷以上,加上增产粮食2000多斤,每公顷地节本增收可达3000元。”陈巳细细地计算着。

吉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主任成洪认为,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耕作理念和农业生产方式的颠覆性变革,非一朝一夕就能让农民认可和接受。对此,为了推进项目推广示范需注意,一是必须选择牵引式重型秸秆全覆盖高端纯免耕播种机作业;二是免耕播种前绝不可出现春季动土整地情况,免耕播种作业时绝不可采取条带灭茬等任何少耕、浅旋等影响耕层紧实度和导致失墒的作业方式;三是春季播种作业时技术人员必须亲临现场,确保技术标准规范不走样;四是必须建立核心示范田、展示牌和技术对比田。

关键——

秸秆如何妥善安置

“说起保护性耕作技术,我们不得不谈秸秆还田,二者密不可分。”罗锡文说,“秸秆还田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中的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粮食大丰收背后是秸秆的大丰收,每到收获季节,作物秸秆在地里大量堆积。秸秆焚烧已经成为挥之不去的社会难题。面对政府三令五申,“烧秸秆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影响安全”、“秸秆不能烧,谁烧就罚谁”等要求,不少农民的回应是“罚款也得烧,不烧怎么办”、“白天不让烧,晚上偷偷烧”。如何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成为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的关键结点。“我们在全省26个县(市、区)开展了高标准技术模式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业补贴试点,补贴资金7000万元,按照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技术模式每公顷补贴450元,40厘米以上高留根茬还田固土免耕播种技术模式每公顷补贴300元,就是让人们逐步接受保护性耕作技术,从而减少秸秆焚烧现象。”吉林省农机管理中心副主任郑铁志说道。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免耕 粮食 种子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