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与时俱进实施好补贴政策是对农机化最有力的促进


丁翔文

2004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同年农业部、财政部正式启动农机购置补贴试点工作。国家立法保障与政策支持同步推进,既体现了我国发展农机化的国家意志,又落实了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持。所以说,无论从这个历史节点去认识,还是这十年的实践证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无疑是依法促进农机化发展最具标志性的特征,值得我们认真把握和积极思考。

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10年,基本实现了政策目标,并且一举多得

农机购置补贴是一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也是中央财政四项农业补贴政策中目标指向最明确、最直接的支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政策实施10年来,中央财政投入用于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资金规模,由2004年开始实施初期的7000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217.5亿元,实施范围从开展试点的66个县(市)到2009年起覆盖了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农财两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努力确保政策实惠全部落实到农民手中,政策效果体现在农业生产中,使补贴政策取得了利农利工、利国利民、一举多效的成果。

一是加快了农机化发展进程,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在补贴政策的强力促进下,我国农机作业水平提高之快前所未有。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0%,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实现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近年来,农机作业水平更是以每年大约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13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9%,10年增幅超过了政策实施前35年的增幅。薄弱环节机械化突破之快前所未有。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水稻机械种植水平由2005年的7.1%提高到35%以上;玉米机收水平从4%提高到49%,山东等省实现玉米全程机械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机采棉超过60%,黄河流域棉区机采棉实现零的突破。农机农艺进一步融合,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产栽培、保护性耕作、高效植保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得以大面积推广。

二是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补贴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农机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机总动力连续跃上7亿、8亿、9亿和10亿千瓦四大台阶。2013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0.6亿千瓦,比政策实施前的2003年增长了70%。农机装备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重点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大型化、复式化、配套化趋势明显,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发展提速。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农业节本增产。

三是培育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激活了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发展活力。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培育和壮大了农机合作社等一大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2013年全国农机合作社数量超过4.1万个。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蓬勃发展,推进了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了农业技术集成应用、农业节本增效和土地规模经营,激发了农村生产要素潜能,激活了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发展活力,在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扩大了农村内需,拉动了农机工业发展。2004—2013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补贴资金920亿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2867万台(套),促进了农机制造业、农机流通业加快发展。2013年规模以上农机工业总产值达3571亿元,连续6年保持20%左右的增长率,在机械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农机制造第一大国。

总之,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已成为农业和农机化主管部门发展粮食生产和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调控手段。实施10年来,有力地推动农业机械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有效缓解了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突出矛盾,保障了农业稳定发展,挖掘了粮食增产潜力,引领了耕作制度变革,推动了农业技术集成、节本增效和规模经营,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实现粮食生产“十连增”、农民增收“十连快”做出了重要贡献,真正使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政府得民心,政策效应十分明显。对这样的政策当然要锲而不舍地坚持、坚定不移地维护,朝着实现最终的目标任务——实现中国农业机械化加快迈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机械 农业生产 连续 品种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