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企业更能号准创新的“脉”(上)


杨鸿博

前不久,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与以往主要突出“产、学、研”相结合不同,这次大会着重强调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出要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并将通过国家科技项目、科技投入和财税杠杆等手段,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研发。

这是国家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进行重大调整和转变的讯号。“这不只是提法上的不同,在我看来,这其实是理顺了科技创新的逻辑关系。”中国一拖集团董事长赵剡水说,“大会上所说的科技创新,和一般意义上科学发现、专利发明、科研项目、技术成果的最大不同在于,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成果的‘商品化’。这个科技创新的成果,最终要变成产品,走向市场,最终要变成市场买卖行为,转化为商业利润。从这个意义上讲,做科技创新的主体,没有哪个比企业更合适。”

企业做主体更能“接地气”

常州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国明在采访中说了三次“这是一件好事”。

而在电话采访过程中亦不难发觉,多位被采访者在电话线的另一端谈及这个话题时,语气中都流露出一种难以掩饰的喜悦。

“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科研创新,对农机行业来说尤为重要。”许国明说,“农机产品的应用地是农村,使用者是农民,它比其他的机械产品更需要‘接地气’。以企业为创新主体,自然更能贴近市场需求,更能提高研发的针对性和研发效率。”

许国明的观点,其实已在农机企业界人士心中取得了高度一致。山东巨明集团董事长崔守波就表示,农机企业和农民、田地打交道最多,而农机产品的研发创新大部分来自于基层,来自于田间地头的农业生产一线。“农机研发创新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候、土壤、作业环境、种植模式等等因素都要考虑。同一个产品,在不同的地域上,适应程度就可能会有天壤之别。只有企业能对产品做出最快的反应和最有效的改进调整。”崔守波说。

科研创新环境复杂、创新能力弱、产品研发周期长、基础性研究落后是普遍存在于农机行业的创新难题。同时,在长期以来实行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际上在科技创新的前期和中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企业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往往被局限在“科技成果转化”这个环节上。

“以前讲科技创新在体系上主要体现在‘产学研’结合方面,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三者并重,企业的主体地位并不突出。”福田雷沃重工党委书记梁启荣表示。

“科研院所的研发,有他自身的一种模式。他们的研究人员大多是知识分子出身,可能更多地遵从一种‘学院式’的科研方式。然而,市场不等人。”湖南中天龙舟农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燕飞说,“现在国外企业和国际技术全面进入中国,这倒逼中国企业必须搞科研创新,否则就生存不下去。这个转变意味着国家看到了这一点,过去的科研体制已经与当今形势不相适应。”

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市场嗅觉”远逊于企业,产品创新升级的意愿相对不足,研发创新所必需的制造和试验能力上也有所欠缺,这就导致农机行业在技术创新上,长期存在研发创新与市场脱节、创新成果转化滞后的情况。

改变这一现状,企业接过研发创新主体的“接力棒”就成了第一步。

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目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山东常林集团总裁钟默表示,中国近年来取得的重大发展主要得益于开放的市场和强大的“人口红利”,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陈旧的发展模式已然无法维系,需要寻找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出路。而这个出路就是提升科研创新水平,以提高产品附加值。

“以常林集团为例,常林过去的骄傲是手扶拖拉机,但我们深知手扶拖拉机不是农机行业的未来。因而常林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建立开放的合作平台,同塞迈道依茨集团合作,把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引进来,实行本地化,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这就是企业对市场的一种‘应激’反应,是一种企业自发的创新行为。”钟默说,“把科技创新的主体放在以市场为导向和平台的企业身上,这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梁启荣表示,从国家战略层面将企业定性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国家深化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体现,对企业来讲具有重大意义。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生产一线 相结合 气候 产业化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