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艰难的起步(续二)


(二)仿制进口机引农具

仿制从前苏联等国家引进的拖拉机牵引农具,是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的关键一步。有资料表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拖拉机总数为401标台。全国第一个国营拖拉机站,1950年2月在沈阳农具厂机耕队的基础上成立于沈阳市铁西区西马壮街。当时该站就拥有“福特”拖拉机20台、“法尔毛”拖拉机3台、“哈利斯”拖拉机3台、“万国”拖拉机4台,联合收割机1台和配套农具40多台。1952年—1953年间,全国共试办了11个机器拖拉机站,分布在东北6处,淮河以北5处,共投资230亿元(旧币),有拖拉机68台,有职工414人。拖拉机站无疑是国家扶持发展的重点对象。

与此同时,作业机具与拖拉机不配套的矛盾也很突出,在建立国营拖拉机站的地方普遍存在。东北地区,拖拉机拉着旧犁,由人扶着犁跟在后面作业,叫“犁后喘”;华北地区出现人拉犁,被称为“洋头土尾”。这种状况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也没完全改变。

1953年8月,国家计委和一机部在北京开会,研究仿制向前苏联订购拖拉机所用机引农具的问题。杜郁哉回忆:起初,农业部农垦局、农机局担心东北仿制机具质量不过关,交货时间难以保证,不同意由东北生产。后经东北大区与会人员力陈东北所具的优势,如前些年已经测绘仿制了成批的前苏联、捷克和波兰3个国家的畜力农机具;观摩过前苏联机引农具与畜力农具的作业,知道它们执行的是同一个国家标准,像十行条播机与机引24行播种机在排种、传动和开沟器上都是一个标准,而且与东北农场使用过的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赠给中国政府的美国生产的拖拉机配套农业机具也是大同小异,加之东北机械工业制造能力比较强,估计5个月时间就能够仿造出来,投入来年的春耕生产等等,最终说动国家有关部委同意由东北5大农机厂进行生产。这些由拖拉机牵引的农具包括:五铧犁、41片圆盘耙、大型钉齿耙、24行条播机、大型连接器、大型镇压器、万能中耕机和大型动力脱粒机共8种近200台。

参加仿制的企业从实践中发现,机引农机具与畜力农具是一个标准、参数相同。有的部件只是结构大小不同而已,参照前苏联国家标准,借用磨损小的机器做样机,很容易测绘出来。试制出来的样机在农场使用,农场认可便可以批量生产。

为汲取仿制畜力农具时没有专用钢材的教训,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林枫亲自批示鞍钢安排钢材,其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要满足要求。各参与仿制的企业千方百计克服重重困难,沈阳农具厂仿制24行条播机时,排种器、排种轮、开沟机与先前仿制的畜力农具是同一个标准,开沟器园盘用上标准钢材后不用渗炭沾火,行走大轮圈也就比较容易制造;灵山农具厂制造的五铧犁犁柱,原来是用钢炉浇铸,犁铲犁壁用上标准材料,也不用再渗炭火;佳木斯农具厂生产的大型动力脱粒机,对脱粒滚筒钉齿用轧机制成的菱形部件使用专用钢材后,外壳的制作也变容易了。

1953年8月到1954年4月,东北各农具厂仅用6个月时间就完成仿制机引农具任务,做到了按质按量按时供应农场和拖拉机站春耕使用。与从国外引进的机具相比,价格大辐下降、零配件本土解决,作业质量不相上下,投入大批量生产后,国家就停止了从前苏联引进机具。在这前后,东北地区又仿制成功48行窄幅条播机和20片缺口园盘耙;同期,华北地区也仿制成功前苏联的棉花点播机和大型喷雾器等。

《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工业》记载:1953年-1957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共生产15种机引农具数量达3.9万台。

(三)以双轮双铧犁为代表的新式畜力农具制造推广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农机化领域开始了一场全国性的大搞以双轮双铧犁为代表的新式畜力农具制造推广活动。

由于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热潮不断高涨,要求提供以双轮双铧犁为代表的成套畜力农具的呼声越来越高。1955年1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推广新式畜力农具》指出:推广新式畜力农具,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改革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和促进合作化运动的一个根本措性施。是一项经济工作,也是一项政治工作,在 某些地区还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1955年7月30日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决议》指出:在北方平原地区大力推广双轮双铧犁或新式步犁,在拖拉机还没有大量生产以前,推广这类新式农具是一项极重要的技术改良措施。5年内,准备供应农民的双轮双铧犁共1 80万部左右,新式步犁50万部,积极地改进山地犁和水田犁,经过试验后有步骤地加以推广。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拖拉机 条播 镇压器 脱粒机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