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艰难的起步(续二)

零零社区网友  2011-10-09  互联网

宋毅

六、新中国农机化起步的历史过程之仿制推广新式马拉农具和机引农具

1951年初,由东北地区发端,开始了新中国农机化发展从传统农具向半机械化的渐进。主要是仿制国外进口的新式马拉农具和机引农具。     

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是因为东北地区作为全国最早的解放区、最早进行土地改革的地区、最早展开农业互助合作的地区、最早建立国营农场的地区、最早使用拖拉机进行农业生产的地区以及最早的制造工业基地,农村中有着较好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当内地大部分地区还在为恢复增补旧农具不懈奋斗的时候,东北地区已经从当时的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引进了各种新式农具,且大部分已经在黑龙江农场和农村中试用过,不需要重新选型,只需要按照机具测绘将其试制出来。亲自参与整个过程的杜郁哉同志晚年留下的回忆录,为人们揭密了当年的整个过程。

(一)仿制进口马拉机具

1951年2月,东北农林部给沈阳农具厂下达了仿制进口马拉机具的任务,仿制目标为双轮一铧犁、双轮双铧犁、圆盘耙、10行条播机、镇压器等5种新产品,这些机具是从前苏联、波兰和捷克等国引进的,大部分已在黑龙江省试用过。这是新中国最早进行的制造先进马拉机具的尝试。

这项任务既光荣又艰巨,却给承担仿制任务的企业带来巨大压力。压力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沈阳农具厂300多人,技术人员只有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没有真正的设计工程师,杜郁哉回忆说,当时的沈阳农具厂只有他一个大学毕业生,1952年他从东北到北京九龙山的华北农业机械总厂参观学习时,该厂技术人才中,从美国回来的学习农机的留学生就有李克佐、李翰如、王万钧、张德俊、马骥、陈立人等6人,让他们好生羡慕。

二是没有图纸,只能靠人工测绘。犁铲犁壁曲线很难测绘,就在犁铲犁壁上划出方格,同时在一张图纸上画出同样方格,用能伸缩的划尺在平台上以方格十字点坐标划出曲面,由模型师制出木模铸造;十行条播机开沟架也难测绘,测绘尺寸如果不准,开沟器架铸造出来装在两个开沟圆盘上难以达到标准,角度大了里面灌土种子播不下去,角度小了两个圆盘不能转动种子也播不下去,又增加牵引阻力。

三是没有必要的设备,只能因陋就简。试制开沟圆盘过程中,由于没有万能机床,制造工艺上遇到很大麻烦,排种盒中的排种轮、阻种轮是锻件,铆合装配很难达到质量要求,间隙大了漏种、间隙小了不转,于是工厂模仿前苏联12行播种机的排种器,将锻件改为铸件,创造出“双层造型”法,解决了开沟器架、排种轮、阻种轮零部件废品率高的问题;又创造出“多刀多刃法”,一次进刀能同时加工出不同结构的尺寸。

四是没有试验鉴定设备,只能用原始办法检测新式机具。对试制出的新产品样机,沈阳工具厂在做性能试验和生产试验时,既不知道有试验大纲和试验鉴定办法,也没有任何必要的检测手段,唯一的设备是尺子。比如测试拉力时没有拉力表,只能看两匹马是否能拉动,很长时间后测试人员才知道双铧犁重50公斤,两匹马可以胜任。尽管这样,在仿制进口农具过程中,还是完成了两铧深度是否一致、有无回筏和立筏;播种机排种深度是否一致、下种是否流畅等测试项目。

仿制、鉴定进口马拉农具的成功,为大规模的制造打下基础。1952年下半年,东北人民政府决定仿制国外新式畜力农具3800套(每套10种12个型号)。这套机包括双轮一铧犁、双轮双铧犁(大中两个型号)、无轮一铧犁、圆盘耙、钉齿耙、10行条播机、镇压器、综合号铲趟机、摇臂收割机和脱粒机。

当时接受生产农具任务的工厂,除东北地方工业局直属的国营沈阳、灵山两厂外,东北地方工业局还通过各省工业厅组织地方国营农具、机械厂承担,按产品分工分别承担仿制生产三个国家的样机。主要有:辽东省金州农具厂、辽西省四平农具厂(现为四平联合收割机厂)、吉林省农具厂、辽源农具厂、热河省赤峰农具厂、松江省松江拖拉机配件厂(现为松江拖拉机厂)、佳木斯农具厂(现为联合收割机厂)、黑龙江省第一机械厂共8个主要企业。后来由21个厂调整为6个厂集中生产。有沈阳、灵山、四平、松江、佳木斯和黑龙江第一机械厂,这时有了工、卡、量具,又有了检查标准和检验手段,性能和产量也提高了。1952年4月,东北大区生产的第一批马拉农具出厂,并决定在当年推广500套。到1954年基本上解决了质量问题,同时也降低了成本,但原计划1953年推广3800套畜力新式农具的计划没有实现,只生产了300套。

(二)仿制进口机引农具

仿制从前苏联等国家引进的拖拉机牵引农具,是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的关键一步。有资料表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拖拉机总数为401标台。全国第一个国营拖拉机站,1950年2月在沈阳农具厂机耕队的基础上成立于沈阳市铁西区西马壮街。当时该站就拥有“福特”拖拉机20台、“法尔毛”拖拉机3台、“哈利斯”拖拉机3台、“万国”拖拉机4台,联合收割机1台和配套农具40多台。1952年—1953年间,全国共试办了11个机器拖拉机站,分布在东北6处,淮河以北5处,共投资230亿元(旧币),有拖拉机68台,有职工414人。拖拉机站无疑是国家扶持发展的重点对象。

与此同时,作业机具与拖拉机不配套的矛盾也很突出,在建立国营拖拉机站的地方普遍存在。东北地区,拖拉机拉着旧犁,由人扶着犁跟在后面作业,叫“犁后喘”;华北地区出现人拉犁,被称为“洋头土尾”。这种状况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也没完全改变。

1953年8月,国家计委和一机部在北京开会,研究仿制向前苏联订购拖拉机所用机引农具的问题。杜郁哉回忆:起初,农业部农垦局、农机局担心东北仿制机具质量不过关,交货时间难以保证,不同意由东北生产。后经东北大区与会人员力陈东北所具的优势,如前些年已经测绘仿制了成批的前苏联、捷克和波兰3个国家的畜力农机具;观摩过前苏联机引农具与畜力农具的作业,知道它们执行的是同一个国家标准,像十行条播机与机引24行播种机在排种、传动和开沟器上都是一个标准,而且与东北农场使用过的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赠给中国政府的美国生产的拖拉机配套农业机具也是大同小异,加之东北机械工业制造能力比较强,估计5个月时间就能够仿造出来,投入来年的春耕生产等等,最终说动国家有关部委同意由东北5大农机厂进行生产。这些由拖拉机牵引的农具包括:五铧犁、41片圆盘耙、大型钉齿耙、24行条播机、大型连接器、大型镇压器、万能中耕机和大型动力脱粒机共8种近200台。

参加仿制的企业从实践中发现,机引农机具与畜力农具是一个标准、参数相同。有的部件只是结构大小不同而已,参照前苏联国家标准,借用磨损小的机器做样机,很容易测绘出来。试制出来的样机在农场使用,农场认可便可以批量生产。

为汲取仿制畜力农具时没有专用钢材的教训,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林枫亲自批示鞍钢安排钢材,其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要满足要求。各参与仿制的企业千方百计克服重重困难,沈阳农具厂仿制24行条播机时,排种器、排种轮、开沟机与先前仿制的畜力农具是同一个标准,开沟器园盘用上标准钢材后不用渗炭沾火,行走大轮圈也就比较容易制造;灵山农具厂制造的五铧犁犁柱,原来是用钢炉浇铸,犁铲犁壁用上标准材料,也不用再渗炭火;佳木斯农具厂生产的大型动力脱粒机,对脱粒滚筒钉齿用轧机制成的菱形部件使用专用钢材后,外壳的制作也变容易了。

1953年8月到1954年4月,东北各农具厂仅用6个月时间就完成仿制机引农具任务,做到了按质按量按时供应农场和拖拉机站春耕使用。与从国外引进的机具相比,价格大辐下降、零配件本土解决,作业质量不相上下,投入大批量生产后,国家就停止了从前苏联引进机具。在这前后,东北地区又仿制成功48行窄幅条播机和20片缺口园盘耙;同期,华北地区也仿制成功前苏联的棉花点播机和大型喷雾器等。

《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工业》记载:1953年-1957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共生产15种机引农具数量达3.9万台。

(三)以双轮双铧犁为代表的新式畜力农具制造推广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农机化领域开始了一场全国性的大搞以双轮双铧犁为代表的新式畜力农具制造推广活动。

由于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热潮不断高涨,要求提供以双轮双铧犁为代表的成套畜力农具的呼声越来越高。1955年1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推广新式畜力农具》指出:推广新式畜力农具,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改革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和促进合作化运动的一个根本措性施。是一项经济工作,也是一项政治工作,在 某些地区还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1955年7月30日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决议》指出:在北方平原地区大力推广双轮双铧犁或新式步犁,在拖拉机还没有大量生产以前,推广这类新式农具是一项极重要的技术改良措施。5年内,准备供应农民的双轮双铧犁共1 80万部左右,新式步犁50万部,积极地改进山地犁和水田犁,经过试验后有步骤地加以推广。

1955年7月5日,“第二次全国农具工作会议”召开,确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推广双轮双铧犁180万部。9月29日,国务院第七办公室批转了《第二次全国农具工作会议的报告》,在批准5年生产180万部双轮双铧犁的同时,还规定了农机的中央和省市两级管理制,中央管理的新式农具7种,由中央统一编制推广和供应、制造计划,统一定图纸,统一平衡价格。其余农具则由各省市安排生产。

可见,推广双轮双铧犁工作从一开始就把调门定得很高。

双轮双铧犁是1950年代由前苏联传入我国的一种新型农具,这种犁有两个犁铧、两个轮子,其特点是犁耕以后,可以犁出互相平行的两条、比一般犁深得多的沟垄。对比原来使用的单铧犁、木犁和七寸步犁来说,双轮双铧犁在理论上可以把耕地效率提高不少。它的主要缺点是比较笨重,体积庞大,犁地时需要几匹马或几头牛才能拖动,所以叫称新式马拉农具。双轮双铧犁适用于地块平整、土壤层比较深的大平原地区,比如说中国东北或者俄罗斯的东欧平原,而不适用于山区或者丘陵地带。

按照中央的决策,1955年下半年,根据分工,农业部加紧制订双轮双铧犁的推广计划;三机部加紧安排生产计划。当年在三机部机械局工作、曾亲自参与这项工作的杜郁哉在回忆录中忆及:三机部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各省机械厅长会议落实生产计划,层层加码、一天一个行情,有人提出“一年推广、一年扫尾,”最后在5年供应农民180万部的基础上将需要量上升到一年推广生产双轮双(单)铧犁350万部,于是生产制造双轮双铧犁成了三机部的工作重点。

大力制造推广双轮双铧犁新式畜力农具的起因:

第一,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适应组织起来的合作社较大规模的土地上用成套农具耕作需要,以巩固发展起来的农业合作社的政治、经济成果。

第二,经过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努力,国家经济形势逐年好转,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实施,国家经济上已有实力开展这项大规模的新式农具制造推广活动。

第三,全国范围的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日渐增多的手工业者和工商企业主具备了相当的制造能力。据统计,1955年以来,三机部新组织了8个省、4个市,1千多个国营、地方国营和公私合营工厂(包括协作厂)及手工业生产社突击生产双轮双铧犁。

第四,推广双轮双铧犁被认为是当时能够找到的从传统旧农具到能制造拖拉机之间的一种最好的过渡形式。1954年9月23日,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言中说,在我国自己尚不能大量制造拖拉机、抽水机、大量生产汽油以前,应在合作化的基础上,大力推广马拉双轮双铧犁和其他新式农具,使农业的生产工具得到初步改进。

1955年12月15日的《人民日报》社论说:直接生产农业工具的工厂职工,为了支援农业合作化运动,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创造了优异的成绩。北京农业机械厂双轮双铧犁车间在10月下旬出现了20项生产上的新纪录;湖北省农具厂12月份每部双铧犁的成本比原订计划降低了10.13元;开封机械厂装配车间工人经过改进工具,已由每天装220部提高到300部;石家庄动力机械厂青年工人刘汗意改进了磨光犁头的操作方法,由每天磨70个提高到320个;北京农业机械厂倡议发起支援农业合作化的厂际劳动竞赛,已经有40多个农具和机械工厂响应参加;沈阳暖气器材厂工人邢奎仕参加竞赛后做农具二0二部件的废品率由20%下降到0.37%;山西机器厂工人夏建章做地轴轮由定额75件提高到220件。这些,都大大鼓舞了人们完成计划的信心。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当前第1页/共2页  



http://farm.00-net.com/nz/nj/2011-10-9/nj_75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