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艰难的起步(续二)


宋毅

六、新中国农机化起步的历史过程之仿制推广新式马拉农具和机引农具

1951年初,由东北地区发端,开始了新中国农机化发展从传统农具向半机械化的渐进。主要是仿制国外进口的新式马拉农具和机引农具。     

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是因为东北地区作为全国最早的解放区、最早进行土地改革的地区、最早展开农业互助合作的地区、最早建立国营农场的地区、最早使用拖拉机进行农业生产的地区以及最早的制造工业基地,农村中有着较好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当内地大部分地区还在为恢复增补旧农具不懈奋斗的时候,东北地区已经从当时的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引进了各种新式农具,且大部分已经在黑龙江农场和农村中试用过,不需要重新选型,只需要按照机具测绘将其试制出来。亲自参与整个过程的杜郁哉同志晚年留下的回忆录,为人们揭密了当年的整个过程。

(一)仿制进口马拉机具

1951年2月,东北农林部给沈阳农具厂下达了仿制进口马拉机具的任务,仿制目标为双轮一铧犁、双轮双铧犁、圆盘耙、10行条播机、镇压器等5种新产品,这些机具是从前苏联、波兰和捷克等国引进的,大部分已在黑龙江省试用过。这是新中国最早进行的制造先进马拉机具的尝试。

这项任务既光荣又艰巨,却给承担仿制任务的企业带来巨大压力。压力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沈阳农具厂300多人,技术人员只有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没有真正的设计工程师,杜郁哉回忆说,当时的沈阳农具厂只有他一个大学毕业生,1952年他从东北到北京九龙山的华北农业机械总厂参观学习时,该厂技术人才中,从美国回来的学习农机的留学生就有李克佐、李翰如、王万钧、张德俊、马骥、陈立人等6人,让他们好生羡慕。

二是没有图纸,只能靠人工测绘。犁铲犁壁曲线很难测绘,就在犁铲犁壁上划出方格,同时在一张图纸上画出同样方格,用能伸缩的划尺在平台上以方格十字点坐标划出曲面,由模型师制出木模铸造;十行条播机开沟架也难测绘,测绘尺寸如果不准,开沟器架铸造出来装在两个开沟圆盘上难以达到标准,角度大了里面灌土种子播不下去,角度小了两个圆盘不能转动种子也播不下去,又增加牵引阻力。

三是没有必要的设备,只能因陋就简。试制开沟圆盘过程中,由于没有万能机床,制造工艺上遇到很大麻烦,排种盒中的排种轮、阻种轮是锻件,铆合装配很难达到质量要求,间隙大了漏种、间隙小了不转,于是工厂模仿前苏联12行播种机的排种器,将锻件改为铸件,创造出“双层造型”法,解决了开沟器架、排种轮、阻种轮零部件废品率高的问题;又创造出“多刀多刃法”,一次进刀能同时加工出不同结构的尺寸。

四是没有试验鉴定设备,只能用原始办法检测新式机具。对试制出的新产品样机,沈阳工具厂在做性能试验和生产试验时,既不知道有试验大纲和试验鉴定办法,也没有任何必要的检测手段,唯一的设备是尺子。比如测试拉力时没有拉力表,只能看两匹马是否能拉动,很长时间后测试人员才知道双铧犁重50公斤,两匹马可以胜任。尽管这样,在仿制进口农具过程中,还是完成了两铧深度是否一致、有无回筏和立筏;播种机排种深度是否一致、下种是否流畅等测试项目。

仿制、鉴定进口马拉农具的成功,为大规模的制造打下基础。1952年下半年,东北人民政府决定仿制国外新式畜力农具3800套(每套10种12个型号)。这套机包括双轮一铧犁、双轮双铧犁(大中两个型号)、无轮一铧犁、圆盘耙、钉齿耙、10行条播机、镇压器、综合号铲趟机、摇臂收割机和脱粒机。

当时接受生产农具任务的工厂,除东北地方工业局直属的国营沈阳、灵山两厂外,东北地方工业局还通过各省工业厅组织地方国营农具、机械厂承担,按产品分工分别承担仿制生产三个国家的样机。主要有:辽东省金州农具厂、辽西省四平农具厂(现为四平联合收割机厂)、吉林省农具厂、辽源农具厂、热河省赤峰农具厂、松江省松江拖拉机配件厂(现为松江拖拉机厂)、佳木斯农具厂(现为联合收割机厂)、黑龙江省第一机械厂共8个主要企业。后来由21个厂调整为6个厂集中生产。有沈阳、灵山、四平、松江、佳木斯和黑龙江第一机械厂,这时有了工、卡、量具,又有了检查标准和检验手段,性能和产量也提高了。1952年4月,东北大区生产的第一批马拉农具出厂,并决定在当年推广500套。到1954年基本上解决了质量问题,同时也降低了成本,但原计划1953年推广3800套畜力新式农具的计划没有实现,只生产了300套。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拖拉机 条播 镇压器 脱粒机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