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资圈,常听到这样的无奈:搞营销除了做示范、搞观摩、开农民会,没啥好办法。那么,农资营销,除此真没其他出路吗?
山东某蔬菜大县的老罗是典型的老农资,他的境遇和很多农资人相似。上世纪90年代起步于供销系统,经过20多年起起伏伏,如今做到掌控一方,成为周边几个县域市场屈指可数的大经销商。
老罗也做示范和观摩,偶尔还开农民会;七八个人,服务周边三四个县,近10万亩大棚区。从大路货,到特种肥,近百个品种,一年销量上万吨,干得游刃有余。用他的话说,这是因为近10年,他在农资经营上做对了3件大事,恰好契合了市场营销的3个核心工作。
老罗做对的第一件事是找到了空白市场需求。在营销学的理论中,营销要解决的首个问题正是“辨识未被满足的需要”。10年前,农民的需求简单粗放,经销商只要品种齐全、货源足,就能把控市场。而近10年,他们的需求变得多元化。2005年前后,当地大田作物越来越少,大棚面积越来越多。老罗在几个大棚乡镇走了一圈,敏感地察觉到种大棚和种大田的农资需求不一样,氮磷钾老三样会越来越难卖。
于是,老罗放弃老三样,开始做速效、高效、功能化、有品牌的产品。这也是老罗做对的第二件事,就是迅速转变方向。老罗意识到,大棚种植在当地会成为绝对的主流,对速效、高效、功能化、有品牌的产品需求会越来越多。从那时起,他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新产品上,包括进口高端肥料、专用肥料,还有各类新型肥料,像水溶性肥料、特种肥料等。
这期间,老罗选错过,也吃过亏。后来他悟到,市场上好产品很多,但不是在哪里都能推得开。所以他做对了第三件事:定下一套选产品的标准。例如根据主流作物选产品,在功能上新老产品要互补,品牌要有一定影响力等等。同样用营销学理论看,老罗找准了适合自己的细分市场,以及适合该细分市场的供给品,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多年的历练让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什么样的产品在当地能推开,他一看一个准儿。
老罗认为,很多人到处搞示范、做观摩、开农民会,多半都是乱碰乱撞,才导致很难出效果,劳民又伤财。老罗的农资公司之所以干得轻松、卖得顺畅,就是把市场做深、做透,让营销不再是浮于表面形式,而是支撑销售落地和转化的系统工作。
从老罗的案例来看,做示范、搞观摩、开农民会仅是销售转化的最后一步。在此之前的营销工作中,如何快速发掘市场需求,精准评估市场潜力,准确找到适销产品,进而满足用户需求,甚至创造用户需求,这才是每个农资人都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本报记者 焦培培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8/2019-04-02/304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