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王召:农业只适合有情怀的人(中)


中国农业进入末法时代
  在我负责主持的一个国学养生公益讲座中,我曾不至一次地被问到为什么我们的课程表里会有“农”。问话的人常常是一脸茫然地问我“农”能讲什么?每次遇到这个问题,我常会反问: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有哪一种文化比“农”更古老?在所有的养生要素中,有哪个要素能比吃更重要?每次,我与问话者总在他的“哦”声中结束,但同时我会被带到一种莫名的伤感。
  从什么时间开始,国人把“农”排斥在“国学”之外?从什么时间开始,国学被剥离得只剩下儒释道和四书五经?这个问题所折射的恰恰就在于:作为一个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史的国家,“农”已经不被当作能登大雅之堂的文化;每天都在吃着粮食,但国人早已忘记了还有这么一个与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行业!这对有着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灿烂的农业文明的民族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这就是中国农业的现实!
  是的,提起农业,我们会想起很多高大上的名词,现代农业、高效农业、设备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智慧农业……但很少提“传统农业”。如果被提到了,那绝对是作为反面题材而存在的,它常常被另外一个名字“小农”所替代。“小农”是什么?落后、守旧、短视的代名词!由它衍生出的,是小农经济、小农意识、小农思想……由于传统农业不“现代”,不“科学”,自给自足,所以必须打破推倒。但是,正如朱安妮老师11月在人大做《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有机农业的发展》主题演讲时提及,中国老祖宗很早就懂得使用粪肥和懂得作物之间的轮做被世界农业专家视为是中国人对农业和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中国农业在被国人斥之为“小农”的加以抛弃的同时,却被世界公认的农业机构称之为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常新的典范,被看作是中国之所以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养活着地球上最庞大的人群,而且几千年的经久不息,绵延不绝根本所在。
  不知把“现代”奉为圭臬的中国人看到洋人这一结论时做何感想?记得温铁军教授也在一次演讲中碰击那些言必称欧美鹦鹉学舌般的现代农业主义,他们在指手划脚地批判中国“小农”的同时,完全忘了中国没有四处掠夺和殖民地垦种,打一枪换个地方的生产条件。
  纵观历史,你会发现由于欧、非大陆民族没有施肥习惯,曾经的拉丁姆、西西里都是世界粮仓,在殖垦下因“地力消失”现在均已变成荒地。但是现在,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史,曾创造出世界上最智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民族,却开始在别人走不通的道路上逆驶倒行。
  如果说情感说教不足以说明求洋求大必然让“现代农业”走向穷途末路的话,那么我家乡马铃薯产业近十年的发展历程或许能证明,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没有情怀的农业生产带来的灾难。小时候,家乡的“小农经济”是小麦、豌豆、荞麦、莜麦、胡麻、玉米、糜子、谷子、土豆……什么都种。正常情况下,一亩地种土豆能产10000多斤,豌豆能产生300斤,而小麦只产200斤。因为“小农”自给自足思想,家乡所有人总是小麦种的最多而土豆最少。当时土豆每斤八分到一毛钱,豌豆是八毛钱一斤,小麦五毛钱一斤。
  接受过“现代教育”的我向父亲建议,为什么不能少中小麦而多种土豆和豌豆呢?父亲说,如果人人都只种土豆而不种小麦,土豆卖给谁?从哪里能买小麦?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证明父亲错了。
  在“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下,当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种土豆比种小麦赚钱时,这个传统最终还是被打破了一一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几乎是家家户户全种土豆而再也不种小麦。但父亲伤心地说,土地就像人一样,也需要养护,人需要五谷杂粮,只吃一种东西会生病。洋芋最废(消耗)土地,这样不倒茬连续一个劲地种洋芋,迟早会把地毁了,一颗也长不出来。
  后来发生的,证明父亲是对的。一年、两年、八年、十年,洋芋的产量也是每况愈下,从每亩地一万多斤,下降到几千斤、一千多斤、几百斤……直到颗粒无收!连年的重茬种植,加上为了增加产量大量的使用化肥,土地肥力严重透支,土壤结板酸化。后来,土豆得了一种不治之症--根腐病。这种病在土豆长出地面快开花的时候,根部就开始腐烂,然后大面积的死亡,直至死光。病虫防害专家介绍,这种病无药可治。而我在家乡成长生活的前二十年里,这种病闻所未闻。因为土地里已经长不出土豆了,农民们只能去城市打工维系生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传统农业 小麦 有机农业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