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王忠:执著一生水稻情


  作为一名下乡知青、研究人员,他执着地探索水稻生长发育的奥秘,所获颇丰;作为一名中国人、扬大人,他热忱地守着这一方热土,呕心沥血;作为一名科教人员,他无私地奉献出他的一生,令人惊叹。

  他,就是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植物学教授王忠。1977年以来,这位共和国的同龄人先后发表论文200多篇,大部分论文被国内外文摘系统收录。在国际上,他首先发现了水稻根的负向光性和CO2促进水稻开花的效应,并把CO2促进水稻开花的效应应用于水稻的杂交和开花结实生理的研究,更先后获得5次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在他的身上,有着老一辈人的气节与信仰。

  坚守一份“科学梦”

  王忠同扬州大学的缘分,要从他在江苏生产建设兵团淮海农场的“水稻改革”说起。

  1969年,刚刚20岁的王忠来到淮海农场,进行水稻高产试验田的实验。当时的淮海农场还是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水稻亩产量不到100公斤。而王忠与其他几个刚到农场的“愣头青”,二话不说就干了起来。可是,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连两年,王忠等人研究种植的水稻产量甚至比原来还低。“小王种稻,草多苗少”,当地人对王忠科学种植水稻的质疑声一时四起。

  “那时候的物质条件很差,我们甚至都没有装稻种的口袋,只能拆下自己的被套缝布袋子。因为怕老鼠偷吃稻种,我们就用粗绳把口袋吊在房梁上。但隔了几天我们发现,老鼠居然钻进了布袋子。”王忠的这番话足见当年的艰辛。然而,就在这种恶劣条件下,他们在第三年种植的水稻产量居然达到了500公斤。凭借这一成绩,王忠等人成为了整个淮海农场千亩水稻种植的指导者。

  但此时的王忠并没有止步不前。他深知,自己中学毕业的文化水平并不能把水稻研究做得更深入,他决心要汲取更多关于农耕的知识。1974年,王忠由于在水稻种植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被推荐至江苏农学院(扬州大学前身)。自此,王忠的命运与扬州大学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也与水稻联系在了一起。

  坚守一份“感恩念”

  从农学院毕业后,王忠留校任教。1988年他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5年后,王忠又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当时中国植物生理学界中最年轻的教授。

  1991年,江苏农学院为王忠争取到国家公派赴日本茨城大学农学部研修的机会。在那里,王忠不仅很快掌握了植物制片和电镜观察技术,而且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成功探明了水稻小穗中维管束的结构及其走向,搞清了水稻花丝和柱头伸长和萎蔫机理,揭示了控制水稻颖花开闭的浆片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这是王忠人生的重要转折点。由于他突出的研究成果,日本方面表示希望他能留在日本。虽然国内研究设备的普遍落后确实让许多工作难以推进,但面对“诱惑”,王忠的态度很鲜明。“国家需要我,我的农民父亲母亲们需要我,母校也需要我。”

  放弃了国外的高薪待遇回国后,王忠着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为校内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引进、研究人才的培养劳苦奔波。1977年以来,王忠先后主持了15项科学研究课题,其中有12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此外,王忠参与建设、改进了江苏农学院植物生理、作物栽培生理、植物基础实验室的建设,也由此吸引了更多人才。王忠真正将扬州大学当成自己施展才华的一个舞台。

  坚守一份“无私爱”

  虽然承担了大量课题,但王忠明白,自己首先是一名大学老师。因此,他对教育无比重视。他曾花了6年的时间,与他人共同主编了《植物生理学》及其修订版,该著作成为国家级“九五”重点教材,被国内60多所大专院校采用。不仅如此,这位年过半百、连普通话都说得不是很标准的老教授,居然率先发起了视频教学。他本人也多次荣获“优秀教师”“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并获“江苏省高等学校园丁奖”。

  临近退休之际,王忠想为植物学研究领域留下他40年来的研究成果。出版《水稻的开花与结实―关于水稻生殖器官发育的图谱》一书,是王忠在退休前给自己的最后一个任务。直到现在,王忠还是早晨6点半起床,晚上11点才休息。“这算不了什么,大年三十王老师在办公室里搞研究的情况也是有的。”熊飞曾经是王忠的研究生,而现在已经是扬州大学生科院一名副教授了,“可以说,王老师的勤勉震撼了我,更影响了我的一生”。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作物栽培 农学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