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协同创新撬动种业科研与推广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北京天气格外寒冷,但位于城东郊区的千亩温室里,却是姹紫嫣红,春意融融。这里培育着全国最精贵的鲜花种苗。它们繁育出的亿万个后代,在新的一年将登堂入室,在全国各地争芳吐艳。

    提起首都科技,人们往往想起如林的高校院所和诸多科研仪器。少有人注意到散布全市的大棚、养殖房、培养室和试验田。而它们正是选育良种的中坚力量。

    良种水平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科技水平。中国是农业大国,但良种繁育与国外仍有差距。2010年8月,科技部、农业部与北京市共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旨在用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撬动种业科研和推广的潜能。

    玉米良种推广上亿亩

    跨国企业垄断玉米良种,曾引起国内媒体的普遍忧虑。一年前,北京农科院联合5家企业,成立北京农科城“玉米新品种开发联合体”,探索“企业需求、订单育种、联合开发、共拓市场”的商业化育种发展之路。如今,他们重点选育的成果“京科968”玉米,在多个区域的生产试验中位列第一,大面积示范,标志着中国玉米育种上了一个新台阶。

    2012年,他们的优质高产玉米系列品种向全国推广约1.5亿亩,有力支撑了全国粮食产量“九连增”。

    “大面积制种是产业化的最重要环节。”北京农林科学院玉米中心主任赵久然说,“联合体让参与单位优势互补,一年就实现了60万亩到600万亩的跨越式发展。”

    “制种方面我们有过硬技术,但组织大面积生产不是我们的优势。”赵久然说,“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是将新品种推向生产,实现更大社会效益,但光靠科研单位自身能力肯定实现不了。”

    玉米新品种开发联合体,创新了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初步选中的杂交组合需要很多实验,可以交给联合体里的公司,企业看好后,就可提前产业化,让新的良种源源不断。

    玉米联合体成功的道理,如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胜利告诉记者:“以前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单一、零散的。北京农科城提供了一个科技创新的高端服务平台,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从新品种的研发到推广,打通了各个环节,构建了首都优势种业产业链。”

    机制“杂交” 利益共享

    2012年北京农科城积极探索种业协同创新机制,本着“模式创新、优势互补、股权激励、利益共享”原则,推动中种集团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合资成立的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公司,也是业内人士常提到的一个成功例子。中国种子集团出资金,北京农林科学院出成果,北京农林科学院小麦中心科研人员出技术,三方合股,企业为主体,“育繁推一体化”,加快了杂交小麦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小麦中心主任赵昌平介绍说,公司成立后,小麦中心的新品种在全国应用示范推广,推广速度是以前的3倍。他们的“京麦”系列杂交小麦种子还走出国门,在巴基斯坦大受欢迎,平均亩增产20%?30%。

    赵昌平解析了其中的道理:“科研院所没有那么大精力去搞推广,而种业公司的科研力量相对薄弱,这一合作是机制上的‘杂交’,达到利益共享的目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以前国外公司在耐储藏的番茄,甜椒和早春萝卜等高端品种上抢占国内市场。现在随着本土蔬菜良种企业的壮大,很多高端菜种已经实现自研自产。”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中心主任许勇介绍说,依托北京农科城建设,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蔬菜品种,如“京葫36号”等一批新品种已打破国外垄断。

    机制改革,让种子落地发芽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小麦 品种 种子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