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强 董小雷
提到“中农”,在业内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年销售化肥1600多万吨,年销售额400多亿元,机构网络和业务覆盖全国,经过50年的发展确立其在农资领域的龙头地位。可提到中农安徽分公司恐怕了解的人就不多了。近日记者赴蚌埠采访了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中农资联合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分公司总经理王幼痴。
《农资导报》:我们知道中农安徽分公司是今年初成立的,距今不到一年时间。可据业内有关人士透露,中农安徽分公司发展相当快,已经颇具规模。您是否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公司现在的发展状况?
王幼痴:以前中农在安徽品牌资源利用得不是很好,没有网络,仅仅是各个部门在销售肥料,卖别人的产品而已。所以从中农安徽分公司一建立,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网络建设,打造品牌。到目前为止,除了偏远山区之外,我们的销售网络基本已经覆盖了整个安徽。已经形成了芜湖、蚌埠两个物流中心,拥有宿州、阜阳、合肥等10个地方中转库,这些地方我们的销售网络已覆盖到村。另外,已经在蚌埠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征地80亩,除建立农资物流中心外,还将投巨资建立中农安徽分公司的测土配方中心,前期工作已经开始。
《农资导报》:一年不到的时间,发展得如此迅速,我想您一定有您的发展谋略,可以跟我们谈谈吗?
王幼痴: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农”品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我们所具有的资本优势、资源优势以及品牌优势吸引了各地有名的经销商纷纷登门寻求合作。古语不是说“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吗?中农就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金凤凰”自然就来了!
二是经销商寻求更大发展的渴望度高。安徽的农资市场发展了这么多年,虽然发展得也不错,可一直没有太大的流通企业出现,在今年的市场环境下,各地的经销商感觉势单力薄,举步维艰。以前说背靠大树好乘凉,现在不行了!因为大树能遮风雨挡太阳,却抵挡不了台风。在金融风暴的肆虐下,得找座靠山才行啊!中农在农资流通领域就是最大的靠山。另外,我们采用的是联合营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对合作者的要求有三点:必须有与中农合作的强烈欲望;有较大的仓容;有很好的市场开拓能力。另外他们还要提供两份书面报告:当地市场的状况分析;合作后的市场规划和营销计划。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论证之后,才能成为我们的合作者。不管怎样,我们所做的就是要将中农的资源、资本、品牌以及经销商的网络、仓容、服务体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的服务迅速渗透到终端,迅速占领安徽市场,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把我们的服务、品牌和产品展现给农民。
三是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现任我们业务部经理的徐标,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在安徽农资领域赫赫有名。他1999年开始涉足化肥销售,目的就是让农民用上好肥料,永远做优质化肥的推动者。他第一年销售复合肥280吨。第二年开始做网络,主动出击寻找客户,和村级零售店联系,销售800多吨。2005年,他就提出了网络下沉的新思路,加大向农民直接宣传的力度,利用宣传册、电脑、投影仪等工具,聘请农化技师下乡宣传,当年年销售即突破5000吨。2007~2008年,他以安徽小麦高产攻关项目为契机,重点推动测土配方施肥,做精准配方肥,使得当地小麦亩产由450公斤增产到600多公斤,年销售量一举突破万吨大关。用徐经理的话说:他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过!当初我做市场调研时就知道,他这个人在安徽农资界很有名气,感召力也很强。中农安徽分公司能有今天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他功不可没!
《农资导报》:现在的中农安徽分公司既有了网络,又有了人才,再加上自身的资本优势、资源优势以及品牌优势,未来的发展几乎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您能谈谈未来两三年内的发展重点吗?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8/2009-11-24/274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