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磷石膏肥料”仍在坑害农民


□本报记者 马敏

编者按:日前,云南省化肥企业反映,今年春耕期间,该省部分不法厂商为牟取暴利,用几乎没有肥效的工业废渣———磷石膏,配以华丽的包装后,取名“硫酸钙肥”或“中量元素肥”等在市场上大肆销售,欺骗和误导农民购买和使用,对正规化肥企业销售造成严重冲击。6月3日,本报在B2版“热点报道”栏目以《云南磷肥企业急盼肃清“李鬼”》为题,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报道和揭露。

那么,云南省把磷石膏当作肥料销售的现象是否依旧存在呢?对此,记者于日前又进行了暗访。

记者首先来到了南华县生产“氮钙肥”的某肥料厂,公司大门口冷冷清清的,进入公司后记者发现这家企业的装置已经停工。记者佯称自己在做农资生意,需要进一些“中量元素肥”。办公室内一位男子说,这种肥他们那里要多少有多少,但要做这个生意不能与他现有的销售渠道冲突。而该厂停产的原因是因为楚雄州技术监督局下令让其重新进行生产许可证登记。

随后,记者又来到南华县城,在某供销社的商店里,记者看到地上依旧堆放着“硫钙肥料”。店主说,由于这种肥料便宜,50千克一包的仅卖16元,所以销路很好。在某农资连锁公司及某农资科技服务公司,记者同样看到了标有“速溶混合氮钙肥”、“长效混合磷肥”、“硫酸钙肥”等字样的假肥。在姚安县城的某农资商店也是如此。

在姚安县官屯乡山坡村,村民叶荣刚正在自家的田里翻地。他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虽然政府对耕种的补贴是每亩40元钱,但难以抵消化肥等农资价格的上涨。“由于分不清质量好坏,我们只是买价格合适的化肥。”叶荣刚无奈地说。

假冒肥料横行,阻碍了正规企业产品的销售。

一家正规化肥企业的负责人对记者说:“目前正值用肥旺季,由于假磷肥的冲击,我们的产品严重积压,销量只有往年的50%。”另一家企业负责人也说,由于云南农民识别假化肥的能力不强,不良厂商的包装模仿正规产品,农民根本就分不清。去年楚雄州姚安县官屯乡农民把假化肥用在庄稼上,结果庄稼和上年同期相比减产了2/3。

据了解,不法企业将100元一吨购买的磷石膏,仅添加少量过磷酸钙或者生产饲料磷酸氢钙时产生的废料(白肥)就对外出售,有的甚至将磷石膏直接装到印好的化肥袋里销售。而正规企业表示,每吨化肥(碳铵)仅生产成本就在650元以上,价格上根本无法与假肥竞争。

目前,云南省低浓度磷肥市场已经被“硫酸钙肥”挤占了50%左右,而在临沧市及楚雄州的大姚、姚安、元谋等县,约80%的磷肥市场已被假化肥挤占。这让正规企业忍无可忍。云南禄丰勤攀磷化工有限公司、云南农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大的磷肥生产企业日前联名上书,提请云南省相关部门严肃查处“磷石膏肥料”。

那么,这么多的磷石膏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在安宁市大哨村,大量磷石膏被堆放在一个大空场里,仅10分钟内就开进了8辆大货车准备装货。据现场看守工地的工人介绍,这些磷石膏是要运往苗圃镇一个山沟里的。记者尾随大货车来到苗圃镇发现,一部分磷石膏的确是拉来掩埋,但更多的是以100元一车卖出去做化肥的。据了解,生产磷酸的企业都有磷石膏排放,回收利用困难,一般都要挪出空地按环保标准堆放,所以大多数厂家都很愿意让人拉走解决掉。

据知情人士透露,近几年来,云南用磷石膏生产的假化肥大约有120万吨,初步估算,不法企业的非法所得应在6.6亿元。据估计,云南省今年有近一半的农民种田没有施用正规磷肥。

另据记者了解,在近段时间进行的执法检查中,云南省楚雄州农业局在该州范围内查出10家企业以“中量元素肥”、“硫钙肥”等名义生产的11个品种的“磷石膏化肥”400多吨,这些企业产品的有效成分含量各不相同,基本上没有肥料登记证号。除楚雄州之外,云南临沧、昭通、龙陵、德宏、芒市、思茅等地同样存在假劣化肥严重充斥市场的情况。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 石膏 磷肥 苗圃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