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认证混乱和管理漏洞,导致“有机产品”认证标识领域鱼龙混杂,造假事件频现。畜牧大集网首席经济分析师王忠强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目前“有机”领域过多流于概念炒作,因为真正的有机标准是很严格的
为保证“舌尖上的安全”,中国政府出台严厉举措。5月27日,国办发布了《2014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下称《通知》),在第一部分的整顿重点中,位列前首的便是农产品质量安全。
其中,《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注意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园艺作物标准园、大宗食品生产基地等逐渐普及的新型生产方式被鼓励。
农资低效使用是病根
《通知》要求,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促进农药、化肥科学减量使用。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中国在农资方面的使用粗放,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当然,依靠这种方式来获得粮食增产,则是不可持续的。
尽管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但为之付出的代价也同样巨大。2010年,环保部发布《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如果用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来衡量污染源比重的话,农业超过工业成为最大的污染源。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在其2014年两会提案中指出,中国农业每年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0%~40%。农药只有10%~20%附在植物体上,其余都散落在土壤和水中。
日前,在“2014第三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上,中国农业部总经济师钱克明指出,为保证粮食生产,所使用的化肥折算后,相当于每五斤粮食要用一斤化肥。“这超出国际公认安全线的一倍左右。”
共青团陕西省委农工部部长魏延安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低效使用是病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根源在于农资的利用效率不高。我国水稻单产跟日本差不多,但是氮肥用量是日本的三倍、韩国的两倍。
伴随城镇化,“十连增”后,中央高层仍然提出,要保证粮食安全。其中,安全不但包括总量,还有质量。2013年年末,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通过“产”和“管”两个环节,保证“舌尖上的安全”。
农资的使用减少,是否会影响到粮食安全?魏延安表示,这两者不是一个概念,农资减量使用,不是要“减少”,强调的是“科学”。
因为除了化肥以外,中国农业中灌溉、地膜、农药等传统农业要素投入的增速也比粮食产量的增速快得多。“提高农资利用效率,不论从农业、经济,还是从环保的角度,都势在必行。否则,将是不可持续的。”魏延安说。
食品安全在于信任
《通知》提出,大力扶持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推动肉、菜、蛋、奶、粮等大宗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小作坊、小企业、小餐饮等生产经营活动向食品加工产业园区集聚。
小、散、乱,这是中国农业生产的现状。这种方式,一方面,难以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也容易造成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周期性难题;另一方面,使得农业抗风险能力和生产效益不高,更为重要的是,在农业生产中,监管的成本过高。
魏延安提出,要从根本上扭转目前的不安全现状,关键点应该突出“三个抬高”。一是,生产门槛的逐步抬高;二是,违法成本的不断抬高;三是,社会的食品安全认知水平不断抬高。
如何加强“产”和“管”,2014年年初,农业部下发《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意见》,在突出产地安全、生产安全、投入品安全、储藏运输安全四个重点的基础上,提出全程质量追溯、加强执法、专项整治三方面举措。
此外,《通知》提出,要完善食品质量标识制度,规范“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清真食品”等食品、农产品认证活动和认证标识使用,规范转基因食品标识的使用,提高消费者对质量标识与认证的甄别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认证混乱和管理漏洞,导致“有机产品”认证标识领域鱼龙混杂,造假事件频现。畜牧大集网首席经济分析师王忠强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目前“有机”领域过多流于概念炒作,因为真正的有机标准是很严格的。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6/2014-05-28/92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