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少有地将粮食安全列为第一大任务。这其中有何现实意义?又为我国粮食生产敲响了什么警钟?
粮食十年连增背后 谷物从净出口到净进口
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60000万吨大关,实现了10年连续增产。
“我国粮食已连续十年增产,但资源和要素绷得很紧了,再继续增产的难度加大。同时,中国是人口大国,如果短期出现大的缺口,很难通过国际市场进行调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说。
事实上,粮食丰年提安全问题,背后确实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统计数据显示,从2009年起,我国谷物总体转为净进口。2012年我国小麦、玉米、稻谷和大米等谷物进口量大幅上升,净进口1296.7万吨,同比增长3.1倍。主粮进口实现了常态化。
“如果按照我国粮食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口径计算,我国粮食自给率已经下降到90%以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中央首提谷物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树立了新的粮食安全观,实际上是为粮食安全敲响了一个警钟。”
敲醒警钟的还不仅仅是越来越低的粮食自给率,近年来各地轮番暴露出来的粮食储备问题,也让人们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加剧。
“粮食是战略物资,不值钱但不可缺少。过多依赖进口会受制于人,到时讲条件,提价格都有可能发生,粮食不可能成为真正自由贸易的商品。”山东财经大学教授王蔚说。
土地不堪重负 粮食安全有隐忧
在国家粮食年年增产的背景下,为何谷物为代表的粮食进口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分析认为,消费持续、刚性需求增长是主要原因,而生产粮食的土地已不堪重负。
事实上,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保障能力不强,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突出。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农田水利欠账较多,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比如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在下降,在种业面临国外公司压力,没有较大突破的背景下,靠农艺、管理等措施,增产难度很大。”山东省委农工办副主任刘同理表示,粮食十连增背后付出了很多代价。
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们每年还要减少耕地600多万亩。叶兴庆表示,城镇化的推进使几亿农民离开土地,中国农业集约化程度不高的现实情况,如果解决不好“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粮食安全将面临挑战。
从趋势来看,未来几年国内农产品供求由“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向“总体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转变。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粮食需求将近6亿吨,粮食总产还需在目前基础上增加20%。
守住“红线”,将“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饭碗主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方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今后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断巩固和强化农业的政策扶持和科技投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对于如何保障粮食供应,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等专家认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首先守住耕地红线,其次要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的科技进步。还要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
“在粮食种植补贴实行普惠制的背景下,应该加大补贴力度,把补贴增量用在粮食主产区和粮农,使粮食主产区不吃亏,种粮农民有效益、得实惠。”刘同理说。
他同时透露,2014年,山东将在全国首次实施“提高耕地质量计划”。
业内人士认为,粮食生产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度进口”可以保障国内粮食的稳定供给,缓解国内土地压力,节省淡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国家的生态环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6/2013-12-26/91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