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30日电 (田雪)“转基因”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日前,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发布的《转基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一文,引发了网民的热烈讨论。28日,人民网记者就网民所关心的七大疑问,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
热点问题:【“转基因增产”是真是假?】 【主粮转基因商业化是否已经实现?】【转基因导致进出口增加?】 【“转基因技术”受制于人?】【美国人不吃转基因?】【转基因产品是否安全可靠?】 【“转基因”路在何方?】
疑问一:“转基因增产”是真是假?
此前,农业专家解释“转基因抗虫、抗除草剂品种能减少害虫和杂草危害,减少产量损失,实际起到了增产的效果”。随即,网上有质疑称“产量不是由 单一基因决定,农业上的增产更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同时反问“如果旱灾水灾造成颗粒无收,我们能不能说转基因种子和农药投入增加了更多的损失呢?”
“转基因增产”没有疑问 不是单一基因所致
黄大昉表示:“从基因来讲,增产不是单一基因而是综合因素、很多基因决定,不要简单地理解没有增产基因作物就不可能增产。增产实际上从科学界来讲是没有疑问的。”
他举例说:全世界从1996年实现转基因作物大规模产业化到现在已有17年,1996年面积是170万公顷,现在是1.7亿公顷,17年里面积 增长了100倍,如果不是增产不可能达到这么快的推广速度。又据国际上一家很有影响力的BB科技咨询公司调查报告,17年间全球农产品增 值982亿美元,其中的效益是因为保障了增产,另外一半的效益是因为减少了农药、人工等支出,节约了工本。此外,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玉米平均单 产是1亩地400公斤左右,现在单产是600公斤。究其原因,第一、美国推广了转基因玉米、抗虫玉米、抗除草剂玉米,尽管不是直接用于增产,但它保障了玉 米产量的提高。第二、所谓转基因的育种,不是单一技术而是把转基因技术和其他的先进技术结合到一起,最后增产。
黄大昉介绍:“从长远来看,很多国内外科学家都在研究直接增产的基因,比如袁隆平院士在研究光合作用基因,希望把光合作用基因和杂交技术结合,可以达到更高产的目的。”
那么,到底是否有所谓的“增产基因”呢?黄大昉告诉记者:“没有简单的‘增产基因’这种说法,跟增产相关的基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现在大规模应用的抗虫害、抗除草剂基因以及其他相关性更密切的基因,比如光合作用基因等等。”
疑问二:主粮转基因商业化是否已经实现?
据专家介绍,目前已有28个国家批准了25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网民质疑“现在是否有哪个国家的主粮转基因商业化?” 而今年7月,我国61名两院院士联名上书请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
主粮在某些国家已大面积商业化种植
黄大昉表示:“所谓主粮,各个国家情况不一样,大家的理解也不完全一样,以前我们国家有小杂粮,把玉米算做杂粮。主粮好像就是小麦、水稻,其他 就是小杂粮。实际上这个概念并不准确,玉米现在不仅是人吃的,也作为饲料、工业原料,从用途来讲越来越广泛,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是第一大作物。在美国, 大豆和玉米都是主粮,因为他们70%食品的加工成分都用了玉米和大豆。以玉米、大豆尤其是玉米为代表的粮食作物,在全球占很大部分,美国90%玉米都是转 基因的,全世界现在也有将近一半或是三分之一的玉米是转基因的。所以应该说某些国家已经开始实现主粮作物的大面积商业化种植。”
我国转基因水稻未实现商业化并非技术原因
“我国转基因水稻是2009年批准的安全证书,经过了长期严格的科学评价,可以说没有安全问题,和非转基因水稻一样安全。” 黄大昉说。
那么,为什么2009年到现在转基因水稻还没实现大面积应用呢?
黄大昉坦言:“原因很复杂,但不是技术上的问题,是非技术上的原因。可能是公众了解不够,有些疑虑,出现了有关的争论。这需要做科学普及、科学 传播工作,有关部门还需要在管理上进一步协调。另外,管理部门在这个问题上有些举棋不定,但我个人观点是,并不是说因为转基因水稻有不安全因素才不能推 广。”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6/2013-10-31/90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