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一根苦瓜,记者从田头走近采购、物流、商超、普通消费者,一路跟着算账,一路感慨:农民挣的真的也不算多,采购商赚的也是微利,消费者当然有理由希望物价能降下来。那么,菜价还能下降吗,降价的空间又在哪里?
在我们一路的走访中,有一个感受越来越清晰:要从根本上解决“菜篮子”问题,仅仅扩大和保障农业生产是不够的,政府还应当从战略高度着眼,一方面改变我国现有农业无序生产、农民组织分散的现状,另一方面整顿落后低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生产无序组织分散落后生产流通体系造就价格困境
从广州白云区南岗村的调查来看,我国的农产品生产主要还是以个体经营为主,这种生产方式处于高度的分散无序状态中,已经无法跟上现代物流和商业模式的发展了。
“根本的原因就在我们农副产品无序生产和流通体系的落后低效上。”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杜金沛认为,农产品的价格问题,并不仅仅是蔬菜的问题,也不仅是广东的问题,而是全国普遍面临的困局。
据了解,目前中国大中城市的蔬菜供应,90%左右都要通过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其间层层加价,环环损耗,蔬菜零售终端价格中有70%都在中间环节。批发市场基本上由企业投资并经营,为了收回投资并获得利润,只能采取收取高额进场费、摊位费、交易费等办法,更推涨了农产品的价格。
相关调查表明,虽然我国从 2008年就开始推行“农超对接”,但到目前为止效果不太理想。由于上游农民种植户分散、规模小,组织化程度和信息不对称,而大卖场要求农产品的量大、品种多,农户们提供的产品很难做到匹配需求。“日本60%的农产品都由农协和零售商直接和‘对手交易’来完成,而且比例还在上升。”杜金沛说,反观中国,农产品的流通却主要还是延续着从个体农户到流通商再到批发市场集散的模式。
扶持合作社降低交易成本合理流通链有赖系统性改造
“要解决农产品的价格问题,关键还得让农民组织起来。”杜金沛认为,否则不管政府怎么补贴农民和低收入市民,仍然会面临“一会儿是消费者受不了,一会儿是生产者受不了”的尴尬局面,政府两头都难办,做起来两头都不满意。
记者在调查中也看到,富民合作社的形式,在一定程序上改变了单个农户处于市场绝对弱势、没有议价能力的困境,通过与供销合作等组织的联系,不仅提高了农民获得市场价格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农民的谈判话语权。但要真正要改变农产品的传统生产流通模式,仅仅依靠供销社显然不够。对此,广东连锁经营协会会长孙雄认为,要根本上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对于上游生产环节的大棚建设、水利修缮等基础设施应当加大投入,对于中间环节进行税费减免,降低交易成本也都应当考虑。虽然像新鲜农产品免收过路费等针对农产品流通问题的政策政府也在做,但还是缺乏系统性和战略性的举措。
显然,在稳定物价的工作中,也需要政府有更系统性的通盘考虑,要在充分发挥引导性作用的基础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引进其他社会力量,以推动先进生产流通模式的建立。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6/2011-12-13/87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