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粮食企业相比,跨国粮商优势明显。中国大豆产业就被他们击垮了。失败的本土大豆业企业家痛定思痛,曾对跨国巨头的营利模式进行了专门研究。结论是,这些“巨头”的特点就是“产业链长而庞杂”,上至贷款、种子化肥销售,中到仓储、物流设施经营,产品的加工销售,下到国际粮油贸易,几乎无不涉猎。这些产业链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赚钱,各个环节又可以相互调剂补充,实现总体赢利。就像军队的大集团作战,他们能轻松淘汰和战胜如同散兵游勇的国内竞争对手。
这是一个“全产业链”竞争的时代。从产品竞争到品牌竞争,再到文化竞争和产业链竞争,一度不被人看好的第一产业——农业领域,商业竞争的格局已经升级换代了,固有的企业经营理念必须更改。
最近,作为央企的中粮集团就在“全产业链”竞争的格局中初露锋芒。这家最初只是做粮食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在过去几年中已经发展成一个 “从地头儿到餐桌”的巨型粮食企业。在小麦、玉米、油脂油料、稻米、大麦、糖和番茄、饲料、肉食等多个农业品种上,中粮集团四处出击,把自身打造成了“一部前后连动的机器”,纵向的、垂直的整合战略,替代了横向多元化战略的杂乱无章,“如同用一根竹签把一串糖葫芦串起来”。
只要稍微关注一下当下养生和健康市场所孕育的巨大的商机,就能明白传统农业可能成长的空间是多么巨大。当跨国粮商们在国内市场跑马圈地的时候,单纯警惕“狼来了”并不能改变国内企业被动应战的局面,国家粮食安全的大计也无从找到最坚实的抓手。
据说,在2008年食用油价格飙升的时候,按照中粮集团的传统责任,应该入市发挥调剂作用。而当时中粮在食用油市场中所占市场份额不过10%,心有余而力不足。外资对中国食用油市场已经是垄断态势。
这家贸易企业由此悟出了数字的荒谬:就算把自己的贸易产值做得再大,产业链抓在别人手里,仍然没有话语权。在“全产业链”竞争的时代,产业链的构造者和制定者才是真正的王者。
上述大豆业本土企业家曾哀叹:“我们就如同用冷兵器时代的长矛大刀,同飞机坦克核武器打仗。”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只有把自己变成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现代企业,把“羊群”改造成“狼群”,才能在与强大的外资对手贴身逼抢的肉搏战中,最终改变格局。
这是一场广义的“粮食战争”,如果中国的央企也无法担当重任,恐怕再过几年,连哀叹声都会消失了。中国人的饭碗和口粮到底由谁来掌控?
中粮刚刚迈出第一步。中国还需要许多个“中粮”。几十家央企是这种“全产业链”企业的好苗子。一些实力强劲、独具眼光的地方企业或民营企业,也能抓住市场转变的时机,将自己塑造成此类拥有话语权的企业。
只争朝夕,有志者当迎头赶上。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6/2011-02-14/85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