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草甘膦
本报9月9日5版刊登了《草甘膦环保核查——绿色风暴将扶优汰劣》专题后,引起了业内强烈反响。此次环保核查的启动,标志着我国草甘膦行业即将迎来一场“洗牌”,不少业内企业纷纷致电本报编辑部,表达了各自的看法和观点。而从企业的反馈中得知,其他行业的环保核查均是由环保部指定,草甘膦行业的环保核查则是由新安集团为首的国内草甘膦龙头企业联合发起,在得到了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的支持后,进一步获得了国家环保部的支持,最终得以推行。
为什么新安集团等草甘膦龙头企业要主动推动环保核查?这些企业在环保方面又做了哪些努力?对此,本报记者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采访。
严格准入,不让劣币驱良币
草甘膦无疑是当前全球使用最为广泛、也最受欢迎的广谱性除草剂品种,同时它也是我国出口量最大的农药品种。虽然近年来产品价格大起大落,但是草甘膦每年在全球的用量保持持续增长却是不争的事实。业界对于草甘膦产品的市场前景始终保持乐观。
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草甘膦生产厂区。(许琴 摄)
但是再好的市场,也架不住大量企业一哄而上、无序竞争的折腾。由于市场准入把关不严、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区域政策差异等诸多不良因素,我国草甘膦行业处于一种产能严重过剩的状态。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统计,目前全国共有草甘膦生产企业近200家(不包括无证生产的企业),年总产能超过100万吨,甚至已经远远超出全球的市场需求;2012年,我国草甘膦总产量约40余万吨,装置开工率仅为四成,却占据了全世界总产量的50%。产能严重过剩带来恶性竞争,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更是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肆意排放污水,不仅严重破坏了环境,损坏了中国草甘膦行业的整体形象,也在事实上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对规范经营的企业造成了恶意的冲击。
而如今草甘膦需求趋旺,一批曾经在2008年跌入谷底的企业似乎忘记了当年高空跌落时的巨痛,行业盲目跟风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行为严重。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会长孙叔宝指出,这既加大了投资风险,又导致了无序竞争。同时企业生产草甘膦的过程中要做到完全达标排放,“三废”处理绝对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但由于各地环保要求不一,各企业治理水平不一,环保投入与治理的不均衡助长了一些企业的肆意偷排、污染环境的行为。如果再不予以彻底整治,中国草甘膦行业的路将越走越窄,转型提升将成为空谈。
为了走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的发展道路,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不遗余力地进行科技研发。图为该公司实验室。(企业 供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龙头企业,新安集团联合行业其他骨干企业,提出了对行业开展环保核查的要求。环保核查面向的是整个行业,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如果通过环保核查,可以将那些技术水平落后、环保治理不达标的企业淘汰出局,让行业回到公平、公正、有序的竞争中来。孙叔宝认为,此次环保核查工作的开展必将促进草甘膦原药生产企业加强环保治理措施,实施清洁化生产,对规范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身作则,龙头企业当表率
然而,常言道,欲正人,先正己。那么,这些年来,新安集团等龙头企业在草甘膦生产的环保治理方面,又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呢?
2003年,新安集团凭借“从草甘膦尾气中回收氯甲烷”这项科技成果,一举拿下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技术不仅为新安集团,也为整个中国草甘膦行业的工艺进步和环境治理带来了福音。通过氯甲烷回收利用,我国草甘膦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生产过程更加环保清洁,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得到迅速提升。
四川福华草甘膦车间罐区。 (企业 供图)
之后,新安集团科研人员又进一步攻克了“草甘膦副产品氯甲烷用于甲基氯硅烷单体合成新工艺”这一专利技术,成功地将草甘膦副产品氯甲烷回收净化后用于合成有机硅单体,又将有机硅单体生产中副产的盐酸精制后用于草甘膦生产。这项成果对于新安集团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它使公司从传统的农药行业,跨入到了一个前景更加广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硅领域,并首创性地形成了以“草甘膦—氯甲烷—有机硅”为标志的氯资源循环经济生产链,巧妙地解决了有机硅和草甘膦两个产品生产体系的“三废”排放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问题。新安集团这种氯资源的循环利用,基本上消除了氯物质的直接排放,实现了清洁生产工艺的目标。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5/2013-9-26/206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