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华
今年的小麦生产缘何能够克服罕见低温的不利影响,在生育期普遍推迟的情况下再夺丰收?记者日前专访了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河南农业大学郭天财教授。他认为冬小麦全生育期长达230天左右,自我调节能力强,管理回旋余地大,由于技术路线对头、管理措施到位,最终克服持续低温等不利因素影响,实现冬前损失春后补、穗数减少粒数粒重补。
问:今年的小麦生产能够再夺丰收,哪个因素最重要?
郭天财:关键在于播种基础普遍较好、质量较高。去年麦播前,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制定了小麦生产技术方案,强调“七分种,三分管”,重点推广深耕细耙精细整地、踏实土壤精匀播种、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麦田土壤与种子处理等高质量播种关键技术。加之去年秋收作物收获腾茬及时,整地进度快,绝大多数麦田集中适期播种,播种质量高,基本一播全苗,实现了苗齐、苗全、苗匀。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去年多数麦田的整地播种质量是近年来最好的。
问:去年底、今年初频繁的雨雪低温天气,给小麦生长带来的影响是否完全是负面的?
郭天财:低温天气在严重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有利的一面,冬前降温早利于控旺防虫,春季低温持续时间长利于形成大穗多粒。在小麦越冬期、起身拔节期、孕穗灌浆期几个关键生育时期,小麦主产区均有降雨(雪),且雨量充足,满足了小麦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特别是无水浇条件的丘陵旱地小麦,长势明显好于去年,增产幅度较大。去年11月中旬,我国出现一次强降温降雪天气,正值冬小麦第一个分蘖盛期,导致小麦积温和光照不足,三类苗比重明显增加。但这次强降温降雪有效补充了麦田墒情,对抑制冬前麦苗旺长,压低病虫越冬基数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年入春后,冬麦区出现持续低温,对春季分蘖不利,但俗话说“冷年成大穗”,低温使小麦幼穗分化时间延长,有利于形成大穗多粒。虽然3—4月份受强冷空气影响,部分麦田发生晚霜冻害,但多数麦田由于土壤墒情好,受冻较轻,每穗结实粒数较去年略有增加。
在小麦收获的6月7日至15日,我从河南省南阳市到鹤壁市沿途调查,农民普遍反映今年“谷重”,一袋小麦比去年重10来斤。可以说,今年小麦灌浆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粒重也是最高的一年。据农业部小麦专家组对全国11个小麦主产省的调查,今年小麦平均千粒重达到39.6克,比去年增加0.2克;平均穗粒数31.7粒,比上年平均增加0.6粒。
问:为促进小麦生产,国家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苗情转化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
郭天财:促弱转壮措施扎实有效,苗情转化升级快,扭转了不利。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针对实际情况迅速制定了《2010年冬小麦春季管理技术参考》,明确提出了“以促为主,因苗管理,措施前移,肥水齐攻,千方百计促进苗情升级转化”的麦田管理策略。核心是在返青起身期追肥浇水、中耕保墒增地温,增根长叶促蘖,促苗早发快长,通过巩固冬前分蘖、增加春生分蘖弥补冬前群体不足,构建适宜群体结构,搭好小麦丰产架子。在国家出台的“弱苗施肥补助”等政策引导下,这些措施得到较好落实,有效促进了苗情转化升级。
后期“一喷三防”效果明显,粒重有所提高。冬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是决定粒重和产量高低的关键时期。针对今年春季持续低温天气导致冬小麦抽穗、开花期较常年同期普遍推迟7到10天的实际,农业部门及时提出了“一喷三防”措施,即在小麦籽粒灌浆期间,通过喷施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等混配液,防干热风、防病虫、防早衰或防倒伏。中央财政为此下拨5.3亿元专项补贴,各主产麦区积极投入配套资金,大力推广“一喷三防”措施,取得了很好的实施效果。另外,各地高度重视病虫害防控,防治及时、用药对路、措施得力,有效控制了麦田病虫危害。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4/2010-06-22/100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