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政策法规

农业部:大力发展生物技术 提升种业竞争能力


  记者从2月8日农业部召开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试点)工程咨询研讨会上获悉,现代种业科技创新(试点)工程将按照产业需求导向,突出企业主体作用,依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农业行业科研专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科技资源,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加强种子企业与优势科研教学单位的紧密结合,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现代种业集团,构建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全国种业科技创新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主要种业企业高管、农业科技领域的管理专家和经济专家就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提升现代种业竞争能力方面进行了研讨。

  发展生物技术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从影响种业发展的资本、管理和科技这三大要素看,科技最核心,最关键。主要农作物矮秆、杂交、株型塑造、转基因等重大育种理论和技术的突破,推动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总量平衡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历史性跨越,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达到40%。

  中国生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范云六院士说,“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着眼未来国际竞争和产业分工所做出的战略决策。启动实施转基因重大专项,对于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谢华安院士说,“发展生物技术,与传统优势技术紧密结合,拓宽育种途径,提高育种效率,对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壮大民族种业,巩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和供给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北京奥瑞金总裁韩庚辰博士介绍说,“国际种业集团综合利用其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在国内种业领域抢滩布点,对国内种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面对国际竞争,唯有整合力量,奋起直追,才能打破生物技术国际专利的壁垒和限制,掌控国家粮食生产的主动权。”

  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育种相结合是育种技术的发展方向

  国内外育种领域多年的理论探索和技术实践表明,常规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结合,可以快速突破技术瓶颈,逐步逼近理论潜力,是我国育种技术突破的重要方向。面对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生态恶化等诸多制约因素和不利影响,现代生物技术与种子产业的全面结合,将推进形成新型的现代种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方智远院士说,“转基因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能显著提高育种效率,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突破资源约束、缓解生态恶化等方面正在发挥重要作用,显示出巨大优势。我国转基因棉花的应用显著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劳动强度;国外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应用,实现了密植和免耕,推动了农作制度的大变革。”

  据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著名小麦遗传育种专家孙其信教授介绍,近十年来我国与其他小麦生产国都出现了单产增长变缓的情况,加之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小麦育种进入了爬坡阶段。综合运用各种育种技术,进行产量、抗病虫、抗逆、养分高效利用等相关性状的协调改良,是未来小麦育种领域发展的主要方向,是突破小麦育种技术瓶颈的重要选择。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陶承光院长介绍说,“纵观国内外育种领域的发展,每次新技术的突破都将带来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现代生物技术能够实现基因的定向定位转移,在常规技术短期内难以解决的性状协调改良等方面显示了巨大的优势,把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起来,必将有效地引领育种领域的科技进步,支撑现代种业发展。”

  严格安全性管理是保障生物技术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每次重大的科技发现、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都伴随着激烈的争论,但从没有因争论而止步,而是在争论中不断完善,最后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著名玉米育种专家戴景瑞院士介绍,虽然出于政治、经济、贸易和产业发展等综合因素的考虑,世界各国对转基因产品的态度不一致,但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大力开展转基因技术研究,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发展路线并纳入国家战略,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投入和争夺一刻也不曾放松。自1996年以来,转基因产业在质疑中快速发展,13年间由170万公顷迅速增至2008年的1.25亿公顷,增长了近74倍,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欧盟国家也已经增加至8个。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生物技术 种子 小麦 定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