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政策法规

张宝文:保障粮食安全 促进生态文明


  近年来,中央非常重视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实施。2002年实施专项以来,我国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已经达到了3062万亩,免耕播种面积约为1亿亩,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3亿亩。通过保护性耕作实施,年增产粮食40万吨以上,节省灌溉用水12亿立方米,节省用工1.2亿个,节约生产成本9亿元,节本增收总效益15亿元,减少水土流失3000万吨,减少农田扬尘60万吨,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达125万吨。发展保护性耕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纵观世界各国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历史,回顾我国研究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具体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保护性耕作把农业稳产增产、节本增效、节能环保三个环节统筹,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效益兼顾,使农机和农艺、技术与装备等要素紧密结合,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实现了传统耕作制度的重大变革。可以说,实施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农业增产稳产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就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认真总结六年来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宝贵经验,科学把握发展保护性耕作过程中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遵循规律与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保障体系,改革传统耕作制度,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结合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作物特点,采取适宜的技术模式,研究开发和试验确定适用的保护性耕作机具,积极促进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应用。二是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要选好重点区域,通过试验示范,确立技术路线,不失时机地扩大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要充分发挥农机大户、种粮专业户、乡村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三是政府扶持,农民自愿。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将现有项目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结合,要特别尊重农民的意愿,注重保护农民和广大农机手的经济效益。四是强化合作,共同促进。要加强农机与农艺结合、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发挥农机、栽培、土肥和植保等领域专家和机构的积极性,共同促进保护性耕作发展。五是突出创新,建立机制。要加强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不断完善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培育、扶持、发展一批保护性耕作种粮大户、规模农场、农机大户、农机经纪人及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保护性耕作社会化服务。加强机具的研发、改进和选型,为技术的应用提供满意的装备保障。

  在我国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意义重大、前途光明。农业各部门要密切合作,各领域专家要齐心协力,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庄严使命,不断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努力推动保护性耕作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相结合 科学发展观 水土流失 温室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