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27日电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立足强农惠农,着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凸显中央对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视,也为下一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近日,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接受记者采访,围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详细解读中央财政强农惠农政策。
五年投入逐年增长力促城乡协调发展
2003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首次超过2000亿元,达到2144亿元。2007年达到4318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2174亿元,增长了101.4%。过去五年财政支农力度之大、措施之实、农民受惠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
数字增长的背后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廖晓军说,2003—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投入累计达到1.6万亿元。在支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投入政策更加完善,投入机制更加灵活,投入重点更加突出,投入效果更加显著。
五年来,中央财政陆续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惠农补贴政策,使农民直接受益的程度大幅度提高。2003—2007年,仅中央财政安排的上述四项补贴资金就达到1144.2亿元。2003—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的转移支付资金3000多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地方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取消农(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减轻大湖区农民负担及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等。
廖晓军说,过去五年,中央财政的投入领域由注重农业生产环节为主转向农业生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并重,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随着2006年彻底取消农业税,中央对“三农”的方针由“多予、少取、放活”转变为“基本不取、多予与放活”并重;不断出台和强化强农惠农政策,逐步建立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稳定的反哺农业投入机制,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廖晓军说,五年来,中央财政在重点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民直接补贴力度的同时,财政投入还更多地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有力地支持了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文化事业等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问题的解决,努力实现让“城乡居民共沐公共财政阳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统计显示,2003—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科学和文化的投入超过1300亿元,年均增长72.5%。此外,五年来,中央财政还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169亿元,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同时在2007年安排30亿元资金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补助,推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财政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促进“三农”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变化。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4年粮食增产,2007年粮食产量超过一万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增幅超过6%,首次突破4000元,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社会主义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面貌大大改善。
2008年“三农”投入将大幅增加突出五大支持重点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财政支农投入上提出了三个“明显高于”,即:“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中央支农政策含金量进一步提升。
廖晓军说,按照这一要求,中央财政将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2008年,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投入规模将比2007年增加1000亿元以上,增加幅度将超过30%,投入的总量、增量、增幅都将是近几年最大的。
廖晓军表示,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增强财政支农投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向重点产区倾斜,向提高生产能力倾斜,向民生倾斜,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4/2008-02-28/87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