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时节,在辽宁省绥中县果产区看到的却是来自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科技特派团专家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正亲身示范、逐一传授苹果树控冠改型冬剪技术。
近两年来,果树研究所把“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培育新型农民,服务社会主义村建设”作为科技服务的主攻方向,鼓励科研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服务果农,开展新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无公害果树生产信息入户技术示范工程、果树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创建与示范等科技服务活动。技术服务范围遍及辽宁、陕西、山西、新疆、甘肃、河北、山东等10余个省(区),培育果树技术人员和果农超过5万人次,其中5千余人真正走上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果农之路。
“不走的专家”塑造新型果农
伴随着市场对果品品质及品种需求的变化,果树生产对管理和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生产者的科技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广大果农科技素质,2007年,果树研究所还组织20支科技服务小分队,分赴全国重点果树产区加强农技培训,重点传授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技术,使瓜果达到优质无公害、符合大量出口的标准。
果树研究所还与辽宁绥中县联合开展科技特派员行动,由专家组成的科技特派团蹲点入户开展培训,随时了解果农的需求,结合农时推广无公害生产新技术,使当地减少农药投入量20%—30%,增加直接经济效益8000余万元。
科技特派团团长、副研究员程存刚告诉记者,为了让各地果农都方便与专家保持联系,有问题能够随时得到专业指导,果树所还开通中国果农热线电话,并与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葫芦岛市情报所合作建立中国果农热线网站,增设手机短信服务业务,实现了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与果树科技培训与咨询紧密结合。专家利用这个平台,能够根据果树生产特点和物候期,定期给果农发送果树技术、市场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团队下乡+ 科技服务热线 + 手机短信平台”被果农亲切地称为身边“不走的专家”,也成为果树研究所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举措。
果农课堂传输科技星火
辽宁是我国果品重点生产区,但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较慢,产业整体效益不高。2007年,果树研究所结合对辽宁果品生产情况,投资百余万元,与所在地葫芦岛市联合创办了果农大课堂,把一座办公大楼改造成果农培训学校,抽调专人担任教师和班主任,从周边4个乡镇30个村屯选拔技术员、专业大户和普通户,分三个层次进行专业培训。专家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上倾心传授果树优质生产、标准化生产、新型土壤和肥料管理、无公害病虫害调控和果品贮藏等新技术,课下带领学员回村实习,现场解决实际问题。据统计,截至2007年末,果农大课堂累计开班15次,培训科技示范户1500户。
大课堂成为果农接受新技术的阵地,青年专家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学员经过培训,真正成为普及新技术的火种,使果树新技术、新品种在辽西地区得到了广泛推广,形成燎原之势。目前,辽西已有2万多户果农掌握了果树生产新技术。
葫芦岛市副市长李怀瑜对记者说,科研单位与地方政府联合开展农民培训活动,是在农村推广新技术、新成果的一种创新性尝试,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技术缺少和技术落后的问题,深受农民欢迎。通过示范户带动,葫芦岛地区水果不仅提高了产量,优质果率也由过去的30%提高到70%,绥中县成为环渤海湾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县和出口基地县,果农收入增长了20%—30%,地区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成果转化基地带动果农致富
优质种苗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前提,也是果农增产增收的关键。果树研究所作为国家落叶果树科研的“领头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良种苗繁育、开发和推广的重任,先后在新疆、陕西、山西等地协助当地政府建立了5个优质苗木生产基地,培育适合当地的珍、稀、优品种苗木;与此同时,果树研究所还以国家落叶果树苗木脱毒中心为龙头,在山东、辽宁、河北等主要果产区建立10个优质脱毒母本园,将脱毒苗木向全国推广。
作为试验基地之一的绍成种苗场以果树所为依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现已经走上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之路,并让当地果农人均收入增长4000余元,年人均收入超过10000元。而刘绍成场长也成为享受科研成果转化实惠的新型农民代表,他每年冬天不仅忙着把繁育的20余个新品种葡萄苗销往新疆、云南、山东、辽宁、河南、河北等10多个地区,还要带领农场员工到种苗销售地区进行技术指导。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4/2008-02-01/87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