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信息化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各种需求—— 新农村“大喇叭”再度响起
本报记者余向东
“大喇叭小板凳,十九大声音进万家……”2017年11月5日,央视新闻用足足两分钟时间播出了石家庄市依托“新农村大喇叭工程”把十九大的新思想、新政策宣讲到全市3760个行政村的新闻。这则央视新闻的播出,唤起了人们对大喇叭遥远的记忆。
新闻播出距今已一年有余,“新农村大喇叭工程”的进展情况如何?记者从1月14日在京召开的双创惠民系列工程项目发布大会上获悉,以河北石家庄为首个样本落地的“新农村大喇叭工程”,其推进速度出乎意料。截至2018年12月29日,“新农村大喇叭工程”已与全国129个地市县签约,覆盖山东、河北、黑龙江、辽宁、河南、山西、内蒙古、陕西、江苏、安徽、吉林、浙江等省区。
“一朵牵牛花,爬上大树杈”,曾经的农村大喇叭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农村大喇叭”凭借什么优势就在短短一年时间从石家庄一市拓展到全国呢?
负责“新农村大喇叭工程”项目实施推广的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双创工作委员会主任李雪峰介绍,“新农村大喇叭工程”以“党管、民用”为宗旨,以“政府引导、专家指导、市场运作、农民受益”为运行机制,采用“互联网+大喇叭”云广播技术,每天早、中、晚三次广播,设置了《党的好声音、唱响新农村》《农业科技之声》《专家到咱村,有事您就问》《百姓身边事》等贴近农时季节,紧扣农民需求,具有很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栏目,节目播出的每个时段都是村民劳作相对休闲和时间相对集中的黄金时段,实现了“分时、分区、分类”精准化服务,对于传播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动员号召、科技知识、致富信息、天气预报、应急预警、食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新农村大喇叭工程还探索创立了“大喇叭+电商+退伍兵”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打造专家为“脑”、喇叭为“嘴”、电商为“手”、退伍兵(信息员)为“腿”独具特色的服务模式,多渠道满足了农民生产生活需求,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虽然网络通信技术使农村地区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了许多,但仍存在一定的覆盖盲区,尤其是深山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较差,信息传递相对滞后。大喇叭作为“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在拉近党和政府与农民距离,搭建专家服务平台,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活跃农村消费市场,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捋顺农资经营格局,建设美丽乡村,在脱贫攻坚道路上探索从“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双创惠民系列工程涉及新农村大喇叭工程、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优特农产品销售渠道建设、农村最后一公里打通等系列工程项目,旨在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生态圈,切实做到裕农、惠农、富农和精准扶贫,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1-16/339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