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超级杂交水稻: 跨越育种禁区,让中国碗盛满中国粮


  事实上,受论文启发,杂交水稻的研究也逐步在国外兴起。1977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启动杂交水稻研究项目;上世纪90年代初,项目扩展到南亚、东南亚诸国;1991年,国际水稻所在菲律宾育成并释放了首个国外的商业化杂交水稻品种……

  他们的科研也曾遭遇“灭顶之灾”

  “别看今天中国超级杂交水稻技术引人瞩目,但攻关过程与其他科研一样,也免不了‘挨打’‘走错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党委书记谢长江,曾对科技日报记者这样吐槽。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宝”,解决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的“重器”。但杂交水稻技术的攻关之路,也并非“顺风顺水”。比如,三系法育种之后的两系法攻关,就曾让两系杂交水稻技术研究差点被终止。

  所谓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是建立在一种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基础上的育种技术。与之前的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相比,作为“母亲”的光温敏不育系,同时充当了不育系和保持系两种角色。换言之,杂交水稻育种从“一妻两夫”,发展成为了“一妻一夫”。

  两系法的科研地位几何?2014年,北京人民大会堂,超级杂交水稻再一次获颁“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奖理由就是我国独创了“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这也是直到现在,我国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的常用技术之一。

  就是这项有如此地位的成果,但却在1989年“偶遇”盛夏低温时,遭遇严重挫折,因而差点被全盘否定。

  研究之初,科研人员对这位“母亲”的育性转换习性并未完全了解。直到1989年,我国盛夏一场罕见低温的出现。

  这场低温中,“母亲”表现得极为“心绪不宁”,在不育系和保持系角色间异常“切换”,最终导致当年全国两系法制种大面积失败。一时间,科研界普遍“唱衰”两系育种,研究甚至一度被国家和科研人员放弃。

  袁隆平和科研人员咬牙顶着巨大压力,寻找原因,调整选育不育系技术策略,最终发现了导致雄性不育的“临界温度点”,解决了不育系繁殖过程中的临界温度“漂移”等问题。才有了后来,世界作物育种史上的这项育种技术的重大突破,也让我国杂交水稻研究水平继续领跑世界。

  中国杂交水稻全球梦“步步惊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杂种优势 保持系 自花授粉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