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十多年自研新品种打败洋种子,却败给国内几十种“仿种子”


▲在吉林市永吉县一拉溪镇九月丰家庭农场,工作人员利用无人机进行稻田植保作业(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在吉林市永吉县一拉溪镇九月丰家庭农场,工作人员利用无人机进行稻田植保作业(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卞伟勋告诉记者,由于缺乏DNA指纹图谱的技术支撑,他们难以认定市场上的“仿种子”侵权行为,企业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及时有效保护,而蒙受巨大损失。

  一些地方种子管理站负责人坦言,他们既没有DNA指纹图谱技术,也没有基因比对手段,无法认定“仿种子”行为,很难有效打击“仿种子”。

  据了解,我国新品种登记制度不完善,也是“仿种子”现象难以制止的主要原因之一。DUS(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是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主要依据,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只对申报材料进行“纸上审查”,很难对新品种的真实性和差异性进行实质审查,导致一品多名的现象非常严重。

  而对于原创型育种企业来说,“DUS测试周期长达两三年,非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速度快,从而造成新品种保护权授予时滞。如果遇到仿冒、套牌等侵权行为,在原创种子尚未通过新品种测试时,‘仿种子’已捷足先登,出现‘李逵’败给‘李鬼’的现象。”张永平说。

▲7月27日,参会者在种业博览会展览现场了解种子产品。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7月27日,参会者在种业博览会展览现场了解种子产品。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仿种子”之治

  国内育种专家认为,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我国要保护“土”种子、利用“洋”种子、培育新种子、打击“仿种子”。因为种质资源是自然植物的生命备份,特别是非主要农作物,在保持物种多样性、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据张永平介绍,要充分利用“土”种子品质好、“洋”种子产量高的各自优势,开展品种杂交、选育工作,培育出产量、质量、口感等均佳的新品种,兼顾适应性、丰产性、商品性。为此,要着力保护好非主要农作物“土”种子,需要及时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调查与收集工作。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建设,已在内蒙古启动,希望得到国家试点支持。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子 种质 品种 向日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