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保护地等经济价值高的作物,全球范围内对蚜虫的防治基本都是依靠药剂,特别是对棉蚜的主流防控更是以化学药剂为主,高希武教授表示,之前虽然出现过不少抗蚜品种,但近年来抗虫品种已被日益忽视。而且随着之前Bt棉的推广,原先可兼治棉蚜的棉铃虫药剂不再使用,这样就导致蚜虫化学防治的压力就越来越大,用量越来越多,棉蚜的抗药性也随之水涨船高。
其次,蚜虫的寄主特别广,许多蚜虫是跨科危害。特别是在锦葵科棉花上危害的棉蚜,与危害葫芦科黄瓜上的瓜蚜是一个蚜虫种。然而,转移到一种新寄主作物上的蚜虫,首先是适应植物自身的毒素,即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能活下去之后,才是接下来的营养需求。然而,蚜虫进行植物毒素的解毒代谢,与解毒杀虫剂的代谢机制通常是类似代谢机制,所以,一旦克服寄主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其抗药性也会增加,反之,抗药性增强之后,也会更加容易适应植物的抗虫性。因此,寄主范围越广的蚜虫,越容易产生抗药性。也正因此,根据抗药性较高的桃蚜近来从马铃薯上发现的几率越来越高的现象,高希武教授表示:“马铃薯蚜虫的防控在未来可能也是个问题!”
再者,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害虫越冬线的普遍北移,以及保护地面积的迅速增加,之前必需经越冬寄主越冬的棉蚜大幅减少。而越冬时及越冬后可以稀释抗药性基因的两性生殖杂交现象,也基本被逐代积累抗药性的孤雌生殖所取代。随着孤雌生殖的蚜虫越来越多,群体的抗药性就越容易形成,而蚜虫的抗药性也就越发严重。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20-08-12/272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