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姜、冬枣、山药、火龙果、中药材……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特色小宗作物十分丰富,也为农民带来了收益。然而,特色小宗作物用药难,是困扰不少农民的难题。难点有三:
一难,登记产品少。以火龙果为例,目前在该作物上登记的农药只有24个。其中,只有噻虫嗪、吡唑醚菌酯、噻嗪酮3个常规有效成分。针对山药,全国只有10个产品登记;而对三七这样高附加值的小宗作物,也只有9个登记产品。特色小宗作物种植面积较少,生产企业在这些作物上登记的农药通常不能获得经济回报,甚至很难收回登记费用,导致用药品种相对匮乏。
二难,使用技术缺。特色小宗作物往往分布零散,且品种更为丰富。与大宗作物完善的技术推广和营销系统相比,特色小宗作物用药的试验示范往往只针对局部地区,或者特定品种,经验难以复制。加之使用量、销售额有限,企业往往不愿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技术推广。
三难,农民维权难。这一难与前两难息息相关。不少特色小宗作物经济价值高,病虫害多发,农民找不到合法合规的产品和技术,只能铤而走险“乱投医”。而《农药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农药登记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使用者应当严格按照农药的标签标注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使用农药,不得扩大使用范围、加大用药剂量或者改变使用方法。因此,任何在登记注册的使用对象、使用方式之外的农药使用均是违规。不少农民随意使用农药后,病虫草害没有防住,反而造成药害,但从法律角度无法索赔。
近年来,破局特色小宗作物用药难,政府层面做了大量工作。新版《农药登记管理办法》中明确了特色小宗作物用药可进行群组化登记、允许采取临时用药措施等重大政策。针对小宗作物登记,试验费用降低、试验点数减少、试验时间缩短,这些都为加快特色小宗作物用药登记提供了法律依据。近期,农业农村部印发《特色小宗作物农药残留风险控制技术指标》,公布了65个农药有效成分的505项技术指标,为小宗作物用药登记和临时用药提供了技术支持。
好政策还要落实好。一方面需要各地方主管部门,针对辖区内作物品种特点和气候情况,制定更细化的临时用药技术指标,并通过媒体、培训等渠道将信息传达至基层;另外一方面,建议在一些小宗作物密集种植区,通过政策鼓励有一定经验的企业、经销商或种植大户成立专业的地方性植保服务组织,深耕区域小宗作物,为农民带去及时有效的技术,护航特色小宗作物安全。(闻音)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20-06-05/272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