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朱海洋
茅洋乡李家弄村的“村务会商”,泗洲头镇墩岙村的“民事村办”,定塘镇叶口山村的“村事民评”……浙江省象山县西周镇党委书记史建立哪会想到,“村民说事”这个当初乡镇解决农村矛盾的应急之策,十年后竟成了乡村治理的重要法宝,不仅在县里全面开花,还引发了全国关注。
历经十年探索,象山县形成了“说、议、办、评”为一体的制度体系,构建起村务管理、决策、治理、监督全闭环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共商共信、共建共享”的治村理事新路子。在全县490个村庄,村民敞开说村事、热心议村务、协力办村事已成为乡村治理新景象。
“村民说事”,事儿怎么亮出来?法儿怎么找出来?活儿怎么干出来?最近,记者专门前往三个乡村,寻找象山的治村之道。
高泥村:靠海吃海“新吃法”
黄避岙乡高泥村是个面海靠山的美丽小渔村,这里拥有全省最大的网箱养殖基地,六成以上村民从事网箱养殖。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40270元。
可十多年前,高泥村人均年收入还不足2000元。村党支部的老书记严兴国,是象山网箱养殖的“拓荒者”,当时用铅丝、钢筋、柴油桶做了10只简易网箱,开始在西沪港试养石斑鱼、鲈鱼,结果效益喜人,高泥人陆续搞起了网箱养殖。
夏日海水水温升高、水质变差,黄鱼死亡偶有发生。有一年,短短20天,就死了近6万尾,附近的垃圾填埋场都直接拒收。
夜幕降临,村庄纳凉地里,大家又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说事了。“这死鱼搞得苍蝇到处飞,就连保洁员都不肯拉出去倒了”“这问题要不及时处理,很影响村庄形象”……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村委委员陈来丰马上接过话头儿:“村班子马上想办法。”
会上,一个接一个的方案被否定。最后,联村干部吴伍提出建议:买个集装箱冷柜,把每天捞上来的死鱼先冷藏,到了一定数量再拉到鱼料加工厂,这样,死鱼有了出路,还保障了码头整洁无味。
又一个问题通过“村民说事”得以解决,要说这制度,效果真是好。早些年大家都在讨论怎么把网箱养殖搞精,怎么把人才引进来,又怎么发展其他产业?这不,经过群策群力,一个个期待照进了现实。
现在,靠海吃海的高泥村又有了“新吃法”:充分利用“山、海、田”资源,把特色民宿、美丽庭院、田园风光和人文历史四大要素有机组合。全村现有民宿10家,去年共接待游客4万人次。
旭拱岙村:大事小事讲制度
涂茨镇的旭拱岙村没啥特殊资源,区位优势也不怎么样,却先后获得省3A级景区村、省特色精品村等荣誉,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06万元。靠啥?村党支部书记葛聪敏说了“12个字”——抓队伍、立制度、守规矩、强产业。
东涂农庄是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想要开店可不容易,得满足村里讨论制定的5项开办规则。比如,必须具备一次性接待60名游客的能力,同时配备土灶和煤气灶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农家乐开办规则就是制度治村的一个缩影。”葛聪敏告诉记者,针对公章管理、村内工程招投标,以及村党员、村民代表联户等内容,村里一轮一轮地召开“村民说事”会,让老百姓自己定制度,最终形成了8项村庄管理制度。
一边走,一边介绍,便到了村里的黄泥鳅河。早些年,村民都把垃圾倒在这里,年复一年,成了一个天然垃圾场,臭气熏天。为此,村里召开了大型的“村民说事”会。大家一致认为,无论多么困难,河道要整治,其他问题也要整治。
之后的几个月里,村里对“一户多宅”、村内道路、河道水库、露天粪坑等进行了全面整治,还整修了生态停车场和休闲公园。为此,旭拱岙村还被评为全县最美村庄之一。
“对于村民来说,村里小到一卷纸,大到一间地基、一项工程最好都能在眼皮底下运行。但在以前,村干部最难过的是人情关和法治关。”葛聪敏说,为了破解难题,村里确定了10大条、21小条的小微权力清单,既包括村级重大事项,又包括物资采购、宅基地审批等,并制定了流程图,“2014年至今,村里实施了大小工程86项,没发生过一起经济和信访问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6-15/105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