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情洒“跑马溜溜的山上”


    国道旁的水桥村依靠旅游找到了自己的致富之路,而地处较偏远区域的铁索村自然无法复制水桥村的成功经验,但都江堰的援藏干部们找到新的扶贫项目,出资800余万帮助铁索村打造300亩高原有机蔬菜示范基地,500平米标准化藏香猪养殖小区和1000亩标准化黑青稞种植基地,还成立了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全村81户农户全部纳入合作社成员。

    在援藏干部们的不懈努力下,定点支援的塔公镇各日玛村、瓦泽乡水桥村、呷巴乡铁索村3个贫困村在2017年就实现了贫困脱帽。可是其中的过程并不像纸面上呈现出的那么简单。

    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是其中最大的难题,藏区的施工条件不比内地,这里道路差运输不便,还有高原气候的限制,每年的10月以后就无法再继续施工,再加上高原反应束缚了重体力劳动的强度,工程进度一直滞后于整体计划。怎么办?只有依靠不断地催促,不停地沟通来解决。可是施工队依然不够给力,援藏干部到现场了就鼓起劲干一波,如果没人守着或者是现场干部影响力不够,进度又拖了下来。于是在尘土漫天的施工现场,无论风吹日晒雨淋,总能看到一个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中年人坐在小板凳上,看着施工队建设,对于一些工程上的问题,他还会一丝不苟地与现场负责人联系沟通。没人能想到,这位天天守在现场的“监工”,竟是康定市挂职的市委常委,副市长杨德伟。

    丁真汪秋的好日子

    到康定后的第二日,杨德伟等援藏干部又要下到定点援建的3个村子去走访,我随车跟行。车行至折多山顶,寒风卷着鹅毛大雪迎面扑来,即使身在车内,依然令人心惊不安。从折多山翻山而下,到了河谷地又是另一番景象。虽然草木此时已经枯黄,但道路两侧依然有三三两两的牦牛和藏马在悠闲漫步,清澈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着,红顶灰墙的特色藏式民居散落其中,闲散安静的景色顿时让人心境舒畅安定了起来。

    不多时,越野车停在了水桥村新建的村级活动室前,一行人下了车,行走在白山绿水之间的观光步道上,眼前的富足景象实在让我无法想象两年之前这里会与贫穷二字产生交集。对于眼前的一切,杨德伟显得有些自豪,“这些都是我们来以后修起来的,以后这里还会建一个小型的动物园,一些特色的藏地动物将集中向游客展现。那时候水桥村村民的日子会更加好过。”从观光步道走进村落,村民渐渐多了起来,看到杨德伟也在队伍中,村民们纷纷迎了上来,热情地招呼着,杨德伟也微笑着用简单的藏语和汉语和他们聊了起来,交谈的主题大多是“身体好不好?收入怎么样?”等等,虽然我不太能听懂藏民们的回应,但从他们脸上的笑容,我能感受到那份开心与感谢。我问杨德伟,这些人都认识你?他答道,“或许是来的太多了,水桥村的每个村民我几乎都认识,他们也都认识我。在他们看来,我们援藏干部带来的不仅是钱,还有过上好日子的希望与动力。”

    水桥村走访的终点,是在丁真汪秋的家里,这也是杨德伟执意带我来看一看的地方。他的家里也是一座红顶灰墙的三层藏居,一楼二楼提供给游客,三楼自己居住。很巧的是,丁真汪秋才送走最后一批游客,正在院子里带着自己两岁大的儿子玩耍,已经18岁的女儿则在家里收拾民宿床铺,准备迎接新的客人。看到杨德伟进来,这位淳朴的藏族汉子脸上挂上了真挚的笑容。对于丁真汪秋来说,杨德伟可以说是改变他命运的人。

    在2016年援建之前,丁真汪秋家是水桥村最困难的家庭,因为长期饱受胃病和头昏的困扰,丁真汪秋几乎丧失了劳动力,2014年年人均收入仅1000元出头,整个家里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用来饲养牲畜的一层极为脏乱,以至于援藏干部到他家走访时,不得不花了几天的时间才帮他清理干净。不仅如此,丁真汪秋还有正在上中学的女儿和才出生的儿子需要供养,因此欠下了七八万元的外债,用杨德伟的话说,“见丁真汪秋的第一面,我看到的是一个对生活麻木的人,你和他说话,他要么没有反应,要么就是腼腆的笑,那时的丁真汪秋看不到对生活的希望。”

    或许是因为丁真汪秋的困境打动了杨德伟,这里成为他重点关照的对象,每次到水桥村,必来丁真汪秋家。针对丁真汪秋的情况,除了精准扶贫贷款和民宿改造外,因为丁真汪秋能说汉语,杨德伟还积极帮他联系了一份在附近工地劳动的工作,每天150元的收入显著改善了他家里的生活,此外杨德伟还帮助丁真汪秋联系医生治疗,他的身体情况也一天天改善。眼看着丁真汪秋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杨德伟也为他高兴,就在此时却传来了自己母亲病逝的消息,为了保证工作进度,杨德伟并没有请假奔丧,而是等到了验收合格才回到成都,这件事成为他人生中的一大憾事。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牦牛 藏马 养殖小区 蔬菜
下一篇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