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情洒“跑马溜溜的山上”

零零社区网友  2019-06-13  互联网

    云汉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一曲《康定情歌》,唱醉了天下人,将康定这座边远小城的名字刻在了全国人民的心头,也为康定城带去了无数的美好想象:天清云淡,浪漫悠闲,食美人靓等等等等,唯独却没有贫穷。

    至少杨德伟决定参加四川省都江堰市第四批援藏队时,对康定的印象也是如此。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到康定之后的工作却与扶贫紧密相关,原本计划为期两年的援藏生涯,因为组织的信任,两年之后又两年,转眼间四年转瞬即过,分别临近之时,回望自己曾经挥洒汗水的地方,千言万语只化作无尽的感慨,难以言喻。

    500天跑11万公里的越野车

    因为同在都江堰市工作的原因,我很早就认识了杨德伟。在2016年夏天援藏队出发到康定之前,我曾见过他一面,问及他为何要去康定援藏,他淡然地说道,“组织上有安排有需要,自然就要执行。再说,能够去情歌之乡深入的体验一番,也是段不错的经历。”言毕,他转身离去,说实话当时的我还有些羡慕他能有此番经历,在浪漫康定的生活想必是相当的精彩与惬意。

    再次见到杨德伟,是在2018年的冬季。看到我,杨德伟很是高兴,他迎过来说道,“这一路过来辛苦了,幸好现在可以走雅康高速,要是以前,这样的大雪天很多车都不敢进来。”我点头认同,雅康高速的开通对于像杨德伟这样在藏区支援的干部来说绝对是非常重要的事,成都到康定3个多小时的车程,能让周末亲人团聚成为可能,能让家有急事及时赶回成为现实,能让藏区扶贫工作获得最大的推动力……这条路能收获多少欢笑,减少多少遗憾,迎来多少成绩,难以估量。

    简单寒暄后,我跟着杨德伟上了他的公务配车,这是一辆在藏区非常常见的丰田越野,司机是一名开朗健谈的藏族小伙子。坐在车上,我无意间瞥了一眼里程表,竟然显示11万多公里。我还以为自己眼花多看了一个零,再细细一看,真的是11万多公里。崭新的车配上11万多公里的里程,显得很是违和,我将心中的疑问提出,杨德伟依然是淡然的笑道,“哦,这辆车是康定市政府新配的,差不多只开了500多天。至于里程,都是我去定点扶贫的瓦泽乡水桥村、呷巴乡铁索村、塔公各日马村等地往返跑出来的。”

    500多天11万多公里,平均每天要跑200公里,而且从康定市到这三个村,必须要来回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折多山。换而言之,从到康定之后的这些日子里,杨德伟至少每天都要翻越折多山到乡村中一次,这当中有怎样的故事,有怎样的辛苦,实在难以想象。

    坐小板凳守工地的副市长

    新都桥镇位于康定市西侧约80公里,地处在公路318国道南、北线分叉路口。每到春夏季节,广阔的草原,满山偏野的格桑花,蜿蜒的小溪,金黄的柏杨,在加上星星点点散布其间的藏寨与安静悠闲点缀其中的牦牛藏马,勾勒出了一片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画卷。因此,新都桥也被称为“摄影家的天堂”。每到旅游旺季,新都桥总是游人如织、一房难求。与新都桥相隔仅20余公里的瓦泽乡水桥村,今天红顶灰墙新式藏居,清澈蜿蜒的河流已经与新都桥镇连成一片,成为新的网红旅游圣地,但在2016年以前,那里则是另一派景象。

    2016年的水桥村,展现出的是一副贫穷落后的面孔。共有90户386人的水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到20户60人。因为基础设施的落后,制约了水桥村的发展,村民收入低,条件差,缺乏有效的创收途径,空守着如画的美景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停车拍照的游客擦身而过,转向基础设施完善,发展更充分的新都桥而去,徒留羡慕与伤感。

    水桥村是都江堰市帮扶康定市的3个重点村之一,如何打开局面,让水桥村的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是摆在援藏干部眼前急需解决的难题。经过实地考察与调研,确定了在水桥村大力发展旅游业,为农牧民创收增收的战略。为此,杨德伟利用都江堰市定点援建带来的100万的援藏资金,撬动了300万元的贷款,为60户老百姓每家贷6万块钱,打造特色藏式民宿。水桥村的藏式民宿改造,都按照统一的标准,厕所、热水器、电视都是标配。在民宿之外,援藏干部们更加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投资了180万元资金修建了木质步道供游客游览,此外还修建了游客中心和青年旅社,以及水桥村的村级活动室。基础设施的完善带来的是越来越多游客的入住,大量新都桥无法承载的游客选择了水桥村,让这座曾经贫穷落后的村落旧貌换新颜,成为318国道上另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国道旁的水桥村依靠旅游找到了自己的致富之路,而地处较偏远区域的铁索村自然无法复制水桥村的成功经验,但都江堰的援藏干部们找到新的扶贫项目,出资800余万帮助铁索村打造300亩高原有机蔬菜示范基地,500平米标准化藏香猪养殖小区和1000亩标准化黑青稞种植基地,还成立了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全村81户农户全部纳入合作社成员。

    在援藏干部们的不懈努力下,定点支援的塔公镇各日玛村、瓦泽乡水桥村、呷巴乡铁索村3个贫困村在2017年就实现了贫困脱帽。可是其中的过程并不像纸面上呈现出的那么简单。

    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是其中最大的难题,藏区的施工条件不比内地,这里道路差运输不便,还有高原气候的限制,每年的10月以后就无法再继续施工,再加上高原反应束缚了重体力劳动的强度,工程进度一直滞后于整体计划。怎么办?只有依靠不断地催促,不停地沟通来解决。可是施工队依然不够给力,援藏干部到现场了就鼓起劲干一波,如果没人守着或者是现场干部影响力不够,进度又拖了下来。于是在尘土漫天的施工现场,无论风吹日晒雨淋,总能看到一个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中年人坐在小板凳上,看着施工队建设,对于一些工程上的问题,他还会一丝不苟地与现场负责人联系沟通。没人能想到,这位天天守在现场的“监工”,竟是康定市挂职的市委常委,副市长杨德伟。

    丁真汪秋的好日子

    到康定后的第二日,杨德伟等援藏干部又要下到定点援建的3个村子去走访,我随车跟行。车行至折多山顶,寒风卷着鹅毛大雪迎面扑来,即使身在车内,依然令人心惊不安。从折多山翻山而下,到了河谷地又是另一番景象。虽然草木此时已经枯黄,但道路两侧依然有三三两两的牦牛和藏马在悠闲漫步,清澈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着,红顶灰墙的特色藏式民居散落其中,闲散安静的景色顿时让人心境舒畅安定了起来。

    不多时,越野车停在了水桥村新建的村级活动室前,一行人下了车,行走在白山绿水之间的观光步道上,眼前的富足景象实在让我无法想象两年之前这里会与贫穷二字产生交集。对于眼前的一切,杨德伟显得有些自豪,“这些都是我们来以后修起来的,以后这里还会建一个小型的动物园,一些特色的藏地动物将集中向游客展现。那时候水桥村村民的日子会更加好过。”从观光步道走进村落,村民渐渐多了起来,看到杨德伟也在队伍中,村民们纷纷迎了上来,热情地招呼着,杨德伟也微笑着用简单的藏语和汉语和他们聊了起来,交谈的主题大多是“身体好不好?收入怎么样?”等等,虽然我不太能听懂藏民们的回应,但从他们脸上的笑容,我能感受到那份开心与感谢。我问杨德伟,这些人都认识你?他答道,“或许是来的太多了,水桥村的每个村民我几乎都认识,他们也都认识我。在他们看来,我们援藏干部带来的不仅是钱,还有过上好日子的希望与动力。”

    水桥村走访的终点,是在丁真汪秋的家里,这也是杨德伟执意带我来看一看的地方。他的家里也是一座红顶灰墙的三层藏居,一楼二楼提供给游客,三楼自己居住。很巧的是,丁真汪秋才送走最后一批游客,正在院子里带着自己两岁大的儿子玩耍,已经18岁的女儿则在家里收拾民宿床铺,准备迎接新的客人。看到杨德伟进来,这位淳朴的藏族汉子脸上挂上了真挚的笑容。对于丁真汪秋来说,杨德伟可以说是改变他命运的人。

    在2016年援建之前,丁真汪秋家是水桥村最困难的家庭,因为长期饱受胃病和头昏的困扰,丁真汪秋几乎丧失了劳动力,2014年年人均收入仅1000元出头,整个家里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用来饲养牲畜的一层极为脏乱,以至于援藏干部到他家走访时,不得不花了几天的时间才帮他清理干净。不仅如此,丁真汪秋还有正在上中学的女儿和才出生的儿子需要供养,因此欠下了七八万元的外债,用杨德伟的话说,“见丁真汪秋的第一面,我看到的是一个对生活麻木的人,你和他说话,他要么没有反应,要么就是腼腆的笑,那时的丁真汪秋看不到对生活的希望。”

    或许是因为丁真汪秋的困境打动了杨德伟,这里成为他重点关照的对象,每次到水桥村,必来丁真汪秋家。针对丁真汪秋的情况,除了精准扶贫贷款和民宿改造外,因为丁真汪秋能说汉语,杨德伟还积极帮他联系了一份在附近工地劳动的工作,每天150元的收入显著改善了他家里的生活,此外杨德伟还帮助丁真汪秋联系医生治疗,他的身体情况也一天天改善。眼看着丁真汪秋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杨德伟也为他高兴,就在此时却传来了自己母亲病逝的消息,为了保证工作进度,杨德伟并没有请假奔丧,而是等到了验收合格才回到成都,这件事成为他人生中的一大憾事。

    走进丁真汪秋家,一楼的民宿已经成型,二楼精致气派的藏式会客厅也在装修中。杨德伟有些好奇的问,“你家现在都不比村长差了,装修的钱从哪来的?”丁真汪秋有些不好意思的答道,“从国庆节(2018年)到现在,已经收入了10000多元,前两年也有一些积蓄,再贷了一些款,装修就够了。”杨德伟再问,“银行同意给你贷款啊?”丁真汪秋笑答道,“能!银行审查了我的经济状况,很快就给贷了款,我家四间房现在都已经被成都的游客预定了一个月,不怕还不起钱。”

    兰天雪的藏族女儿

    从丁真汪秋家出来,突然接到同学兰天雪打来电话,说代她去看看她的藏族女儿“亚玛”和才出生的孙女儿“贝玛拉姆”,一下让我懵了起来,我知道我这美女同学,才从第一批援藏归来,怎么就有了个藏族女儿“亚玛”,而且还有了孙女儿。

    杨德伟队长打趣道,这你不知道了吧,你这美女同学,虽然在这里援藏扶贫工作仅仅按组织要求,短短时间两年,可她巾帼不让须眉,各项扶贫成绩如数家珍。

    ——2017年,帮助完成了呷巴乡300亩蔬菜种植基地扶贫任务;

    ——帮助康定市二医院在五年后建二级甲等医院。目前,各项基础已做完,正准备迎接检查验收;

    ——建成了康定市藏香猪养殖小区,引进种猪500余头;

    ——建成了康定市国青稞种植基地,目前,基地规模达1000余亩;

    ——在对扶贫乡呷巴培育了2家新型农民经营主体;

    ——完成了20户农民的饮水工程

    ……

    还没说完这些,我见杨德伟眼含热泪。他说,在这里干扶贫工作,我们内地来的男同志倒还有些方面可克服,但一大批像你美女同学这样的,就有点难上难了。

    我赶忙茬开话题,问杨队长这藏族女儿缘由。

    原来是2017年初,兰天雪作为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康定市市长助理,联系呷巴乡俄达门巴村“亚玛”一家的脱贫工作,当时“亚玛”21岁,是个已有身孕的准妈妈,而且语言几乎只会本土藏语。

    兰天雪领受任务后,当即翻山越岭,驱车百余公里来到“亚玛”家,调研后拿出了让她家忙脱贫的方案:待“亚玛”生产后,出外打工,同时,让“亚玛”带头多学汉语,多学科学种植、养殖,从种养业、外出务工上挣钱尽快脱贫。

    理出方案,即刻实施。可以说那一年中,平均每周兰天雪都要到亚玛家,现场指挥,现场安排,确保亚玛家每个脱贫环节都不出问题。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6-13/105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