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千难万阻终究“过眼云烟”


    本报记者龙成

    80多年前,宁夏盐池县惠安堡镇发生的萌城战斗拉开了山城堡战役的序幕,即便缺枪少粮,革命先烈在这里也打下了敌军战机,随之西安事变爆发、抗日统一战线形成,中国革命的形势由此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几十年来沧海桑田,陕甘宁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在这里传承至今。

    曾经,这里恶劣的自然环境将外来人口拒之门外,但这儿的群众从未退缩逃避,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十年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用二十年、三十年,一代人解决不了就用两代人、三代人,凭借着愚公移山的韧劲,基础极度薄弱的宁夏盐池,截至2018年,治理水土流失17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21.3%,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预计达到96%,生态保卫战取得了长期的胜利,并且摘掉了贫困帽子,脱贫攻坚战赢得漂漂亮亮。

    漫天黄沙不见天日?

    ——那就全民皆兵,定风固沙“绿林成荫”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沙尘危害着当地居民的房屋财产与人身生命安全,治沙之战已迫在眉睫。那时每逢沙季,肆虐的沙尘一吹过房屋,就会填满墙头与地面的空间。位于惠安堡镇镇中心位置的惠安堡村的老党支部书记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一位浙江企业家想来投资办厂,结果带他出去走了一圈正好赶上沙尘天,根本看不到投资的建厂地块。浙江企业家当时都说:“你们这个地方人类根本没法生存呐,根本没法投资啊。”

    记者随即走访到治沙英雄白春兰的成果展示地——盐池县花马池镇一棵树村,虽然村名是“一棵树”,但村内已是林木繁茂郁郁葱葱。据村里老人回忆,40多年前的“一棵树”村,确实是有一颗屹立在沙漠中的树。到了80年代初,“一棵树”村却根本一棵树都没有,就是一片沙漠,而白春兰也正是这个时候在这儿种下了一棵树,后来10棵、20棵……直到现在的“绿林成荫”,这一片片的绿林便是白春兰的功勋章。

    27年来,白春兰带领全家人累计种树6万多棵,封沙育苗900亩,治理沙漠2200亩。她创造了“三行治沙法”林草栽植技术,即以黄土挡沙、以柳固沙、栽植枣树杨树防沙。她还在荒漠中开发水浇地40亩,利用3条带子井采取立体复合种植法,在沙漠中创出了“吨粮田”的奇迹。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涌现了一批批诸如白春兰、王有德、张生英等治沙英雄,他们将毕生精力奉献在了与沙漠的抗争中,一片片绿洲应运而生。为治沙,一项政策持续几十年,一届届领导干部的赤子之心,一代代人民的翘首期盼,一项项治沙科技的实地运用……终于近些年交出了完美的答卷。

    盐池县采用“封为主、造为辅,重点抓修复;草为主、灌为辅,零星支乔木”方针,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造林结合、生态移民与舍饲养殖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运用原创“麦草方格+灌木(草)防护+零星种植乔木”等现代治沙技术,使得毛乌素沙漠的流动沙丘变为固定沙丘直至被改造提升。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全区退化草原面积减少了640万亩,沙化面积减少了210万亩。宁夏也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沙漠化逆转的省区。 

    土壤贫瘠缺水灌溉?

    ——那就引来黄河水,浇灌田地“五谷丰登”

    盐池县历来干旱少雨,农业生产面临缺水难题,如何解决水的问题,也是盐池的头等大事。

    上世纪60年代的盐池,农业生产面临着有地无水的尴尬境地,为了生存,农民们被迫转向养殖,滩羊成群,靠着畜牧开启了第一轮产业发展;后来牧羊的体量上升,草地很快就不够用,随着土地沙漠化程度加深,恶化的环境更加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

    面临着缺水和沙漠化加剧的双重压力,自治区痛定思痛,经过多年的科学论证,借鉴了引黄灌区的思路,把黄河水引过来。在治理沙漠化问题的同时,制定扬黄灌渠的战略工程。

    从1973年开始论证,到1993年建设完成,历时20年,盐池县委班子经过了6次变动,每一届县委书记都是扬黄工程的第一负责人,有力地推动了灌区的建设和发展。90年代黄河水自东干渠送水,经过8级泵站,扬程361米,进入盐池境内。由马尔庄红墩子隧洞出水进入盐池灌区,李记坝泵站开机上水,盐池灌上了黄河水。黄河之水渠上来,将成片的荒漠浇灌成一片片绿洲,盐池人民多年盼望能用上黄河水的愿望终于实现。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沙漠化 农业生产 乔木 荒漠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