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经验是好经验,就是学不了?


    地方在发展中遇到了困惑和难题怎么办?首先就是要学习。尤其是向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地区,学习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开展各种交流、调研活动,这是较为常见的形式。很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环境整治、乡村治理等方面做出了成绩,被媒体一报道,前来参观者往往应接不暇,甚至成为当地一项重要的旅游收入来源。

    不过,在一些学习“取经”的队伍中,我们也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困惑:经验是好经验,可惜就是学不了。

    “资金投入太大,人力成本太高,区位优势太好,政策优惠太多……”任何一项理由,在现实面前都是巨大的鸿沟和障碍。

    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中国东西南北中,地区差异极大,不同的地理区位、风土人情、经济基础、资源禀赋、政治生态、人力资本、文化传统等,都有可能带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结果。尤其是产生经验的地区,多为经济发达地区。明显的先发优势和强大物质支撑,更容易给人“高不可攀”之感。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些经验交流会开得轰轰烈烈,考察调研组织得热热闹闹,但是最后往往还是“该干嘛,干嘛去”。

    那么,这是否意味“这些发达地区的好经验”就是真的学不了,没法学了呢?

    笔者以为并不尽然,关键还是要弄清楚学什么?怎么学?

    比如,现在大家都在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今年三月份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报告》,报告总结浙江省十五年来推动“千万工程”的坚守与实践,归纳出了七个方面的经验。

    这七条经验,条条都是干货、硬货。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这是“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要求,是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干什么事情都要坚持,必须学;始终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这是“五级书记抓振兴”的体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第一场硬仗,只要真重视,就能学;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这是千万工程经验“推广”的关键所在,既是学习的内容,也是学习的方法,应该学;始终坚持有序改善民生福祉、先易后难,就是切忌贪功冒进、一口吃个胖子,越是条件一般的地区,这一条越要学;始终坚持系统治理久久为功,就是强调要建立健全长效治理机制,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更要学;始终坚持真金白银投入,但标准可以有高有低,所谓“穷有穷过,富有富过”,经济落后的地区,也可以学;始终坚持强化政府引导,调动农民主体和市场主体力量,那就发动各方力量,大家一起学。

    仔细看看,这些经验每一条似乎都不那么容易做到,但其实并不存在什么特殊的门槛,只要是真想学,都能学得来、学得好;再仔细看看,这些经验也并不只是适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于整体农业农村工作,都是重要的经验和原则,是振兴乡村的重要法宝。任何地区,都应该学、必须学。

    回到前面的问题,学习它地的经验究竟学什么?怎么学?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就是很好的回答。学什么?——关键学的是理念,是精神,是思维方式,是体制机制,而不是简单具体的措施、办法;怎么学?——关键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在差距中找到动力,而不能在数字上、规模上进行攀比,更不能心浮气躁大搞面子工程。

    其实,所有的地方经验学习,归根到底,都是在学习“人”。人的精神、人的品格、人的素质,每个地方从上到下的主政者乃至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们,他们在历史节点的关键抉择,于波浪汹涌中的政治定力,遇困顿挫折时敢闯敢试,在舒适圈里的居安思危……这些东西往往是最容易学,但也是最难学的。

    换个角度来看,能不能学得成、学得好,关键也是取决于“人”。就像有一幅漫画描摹的那样:两队人马到某地参观考察,一地惊呼,差距太大了,这个没法学;一地感叹,差距太大了,回去得好好干。学与不学,关键是地方的主政者们,是不是真想学,以及有没有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只要“人”这个因素解决好了,财力不是问题,交通不是距离,资源不是障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总结 人居环境 强化 建立健全
下一篇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