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青盛超本报记者程天赐
初夏时节,漫步山东邹城田野乡间,处处呈现乡村振兴活力图景:镇级小微产业园入驻企业140家,带动就业近2万人;68%的整治村庄达到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2018年接待乡村游游客达567万人次;全市879个村居均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
今年以来,邹城市以创建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县为契机,以“五大振兴”为引领,精心培育产业,盘活生态资源,强化组织保障,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批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加快涌现,奏响乡村振兴充满活力的“田园交响曲”。
好产业“输血造血”
“在家门口上班,回家不耽误照顾老人和孩子,我很满意现在的生活。”邹城市郭里镇郭二村村民陈万真家境一般,自从在镇上的小微企业创业园上班后,每月能领取工资近5000元,家里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郭里镇闲置劳动力多但就业渠道窄,特色农产品多但精深加工少,立足这一实际,该镇建设了小微企业创业园,重点吸纳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微创业企业、轻加工企业入驻,做强做活产业发展文章。目前园内已建有高标准厂房16栋,创业服务中心楼1栋,入驻企业16家,解决周边村民800余人就业,年创收2000余万元。
近年来,邹城市着力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让好产业充分发挥“输血造血”功能,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做优农业种植养殖产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18家。实施食用菌全产业链升级计划,壮大友硕、恒信等工厂化生产项目,食用菌年产值突破26亿元,“邹城蘑菇”入选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录。做强“一镇一园一特”,8个小微企业园区明确特色产业,加速集聚轻工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和富民项目,实现差异化、集约化发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运营机制,探索推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加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好生态点“绿”成金
“现在俺村的游客越来越多,一天能接待20多桌客人,节假日更多,回村发展的路子走对了!”多年在外打工的邹城市张庄镇上磨石村村民李长臣介绍,当初回来创业也是有顾虑,后来看到村里发展前景越来越好,他和妻子郑秀云便从2016年开始操办农家乐,现在年收入比在外打工翻了一番还多。
上磨石村位于邹东山区,背靠济宁最高峰凤凰山,掩映在绿意葱葱之间,村落古朴,环境怡人。守着这样的好生态,村里积极响应上级政府号召,一改往日“靠天吃饭、外出挣钱”的旧思想,近几年治理“脏乱差”,修缮旧村落,建民宿、搞旅游、发展农家乐。目前上磨石村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村民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群众切身感受到了生态振兴带来的实惠。
在邹城,像上磨石村一样得益于生态振兴发展的镇村不在少数。为创优乡村振兴环境,近几年该市已累计投资37亿元修建乡村公路4380公里,市财政每年安排1.45亿元全域推进镇村建设,完成村庄电改项目117个,农村改厕累计13.8万户,使得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生态资源优势的凸显,让城前、香城、石墙这些传统农业镇分别入选国家森林文化小镇、省森林乡镇、省美丽宜居小镇,上九山村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石鼓墩村、东深井村被评定为中国传统村落,桃花节、樱桃采摘节、土豆节等节庆活动掀起乡村游热潮。目前,邹城已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居6个、省级森林村居4个,美丽乡村A级村210个。
好班子“头雁”领路
走进邹城市大束镇黄疃村,特色民居错落有致,道路宽敞、绿树成荫,广场、诊所、文体活动中心等一应俱全,很难想象这里曾经长期受困于“脏乱差”的问题。“好日子是孔支书和村班子带领大家一起干出来的!”村民仲计贵说起现在的好光景,止不住地夸赞起村党支部书记孔凡成。
2015年孔凡成放下自家做得风生水起的生意,回村任党支部书记,他和村“两委”科学规划推进村庄改造,又带领村班子一起研究提高村集体收入。去年村里开展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经济、劳务、置业、土地四个合作社,使“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民”,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目前,合作社已为村里创造了30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解决了400余人的就业问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5-28/103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