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泉本报记者余向东
江苏南京往南,15分钟高铁,到站溧水。百里秦淮源头,山环水绕之所;石臼湖畔,无想山下,有万顷良田、千般姿容。
位于溧水区白马镇的“南京白马农业科技园区”,创建于2009年,2010年被科技部挂牌。经过十年磨砺,农业高新科技与绿色智慧农业已尽显锋锐。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7家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先后入驻。园区囊括市级以上科研平台80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余名,累计承担农业科技项目350多项、取得农业科技成果近650多项。
按照“镇园合一,以园带镇”的发展理念与管理模式,白马园区坚持“科技创新+产业集群”孵化兴业,构建产学研及种植、装备、研发、加工等现代农业全产业体系,目前已聚集各类企业400余家,去年实现总产值近200亿元,带动全镇农民大幅增收。
“南京白马”现在有一种迫切的心情,厉兵秣马追赶“中国杨凌”——升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升级为“中国白马”。在溧水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看来,升级的目的是要立足南京都市圈、引领长三角,打造辐射示范全国的国内一流农业“硅谷”。
研发基地:大批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入驻,尽显农业“硅谷”高新科技与绿色智慧农业锋锐
白马镇地处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的过渡区,年平均气温15.4℃,平均日照量2240小时,无霜期237天,多年平均降雨量上千毫米。境内山林、生态林面积6万亩,森林履盖率达30%以上,丘陵岗地面积6万亩,耕地面积10余万亩,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水源充沛,全域水质达二类水标准。地处我国南北地理、气候交界带,适宜大量农作物、果蔬、林木等栽培生长,又背靠长三角现代农业较发达地区,白马镇区位优势明显。
早在2006年,江苏省农科院就看上这块“风水宝地”,投资1亿多元在此建基地。目前有粮作所、经作所、果树所、畜牧所等7个研究所、2个中心,进驻基地开展科研工作。基地1218亩范围内,建成1000亩高标准水旱农作物试验田,搭建起大批科研创新平台。农业农村部植物品种测试(南京)分中心,承接着一批地方水稻新品种的试种检验任务。2007年以来,到基地参与科研交流活动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达5万人次。
基地管理处党支部书记邵明灿介绍:“基地内仅桃树种植就有600多个品种,葡萄也有30多个品种。目的在于保护品种资源,并开展杂交育种栽培试验。作为公益性科研单位,成果转化是不计收益的,农民买回去一棵果树,就可以自己嫁接扦插了,不必像杂交水稻种子年年买。”
去年11月19日,法国农科院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的“中法植物表型组学联合研究中心”,在白马园区签约落地。这是继南京农大作物表型组学研究院、中英植物表型组学联合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后,又一个围绕作物表型组学建设的科研平台。据了解,南京农大“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培育项目”先后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后备项目、教育部首批和“十四五”第一批高校重大科技项目,设施占地500亩,计划总投资14亿元。
站在青油油的麦田旁,南京农大副教授吴劼操控着田间移动表型舱、智能立体表型舱,试图向记者解释“作物表型组学”。简言之,通过可移动、全方位、多尺度、可透视的精准观察设施,研究监测多种主要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每天根、茎、叶植株形态变化,系统揭示作物表型形成规律与基因、环境调控机制,为基因移植、改良品种奠定基础。
类似“高精尖、高大上”的课题项目,在南京农大总占地5050亩的教学科研基地内,已经多点开花、陆续结出硕果。涵盖3000亩高标准实验田、动物实验基地、智能实验温室、国家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梨产业中心、产业孵化、教育培训、国际交流合作等数十项课题项目。
南京林业大学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占地面积3300亩,自2012年启动建设以来,已落地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2项,获省部级成果奖20项,其中“林木良种细胞工程繁育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和“中国松材线虫病流行动态与防控新技术”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桂花、海棠、青钱柳、樱花、薄壳山核桃等5个国家级或省部级林木种质资源库。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5-25/103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