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艳玲
“食在中国,味在天府。”一直以来,好吃的成都人不仅热衷研究烹饪工艺,对食材用料也十分考究。在世界美食之都的光环下,四川成都还有一张国字号名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作为整体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的副省级城市,成都在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推动农业品牌化发展上有着哪些经验?在“中国品牌日”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成都市相关负责人。
把好产品“产出来”
成都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俊国表示,随着消费需求结构的不断升级以及农产品供给从相对紧缺到结构性过剩的格局变化,背靠大城市资金、市场、人才优势的成都都市现代农业,已经由资源要素驱动进入品牌引领发展的关键阶段。
品牌是引领,产品是支撑。如何强化支撑?2015年,成都便从农业品牌建设视角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管理、标准化认证等重点工作,一场由品牌农业战略带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紧锣密鼓地展开。
成都市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监管处处长王金增表示,近年来成都做了大量具体工作,推动农业绿色化发展和生产管理标准化,具体来讲:在农业绿色发展上,强化耕地质量提升,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土壤改良项目。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动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60%。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养殖畜禽粪便利用率达到100%。
在生产管理标准化上,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规划建设33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以及300万亩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建设“7+6”现代农业功能区和农业示范园(区)。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推进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全市“三品一标”认证数达到1347个、面积达到432.3万亩。
把好产品“管出来”
村级监管员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排头兵。在很多地方,村级监管员多由村干部兼任协管。自2016年开始,成都市金堂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建了一支专职的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队伍,这在四川乃至全国,都属于首例。
成都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国军表示,近年来,成都市在农产品质量监管和检测体系上下了大力气,日常监管全面强化,监测预警能力大幅提升,全程溯源逐步深入。
在日常监管上,成都全面推广使用网格化监管系统APP,制定操作规范和考核要求,进一步规范日常监管工作。强化基层监管,实现基层监管日常巡查、“三品”证后监管痕迹化,督促生产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合理用药等制度,做到100%建立生产档案、100%实行质量安全承诺、100%开展从业人员培训。
在监测预警上,成都全面提升检测能力,进一步扩大检测范围、增加检测参数,改进抽样方式,强化风险隐患排查,组织开展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及农药、饲料监测,每年定量检测数量不少于7500件,全市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已全面覆盖主要农产品和生产基地。建立监测信息报告制度,加强监测结果的会商分析和通报约谈,搞好生产指导服务。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检打联动,对不合格农产品依法严肃处理。2018年抽检合格率达到98.4%。
在全程溯源上,成都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溯源平台作用,推动生产数据统计分析、信息传递和应急指挥智能化,推动农产品从田间生产到进入市场全程可追溯。截至目前,平台已全面运行手机移动监管和抽样系统、检测数据实时采集分析系统和生产经营单位管理系统,确定专人重点监管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12335家;纳入市级溯源的生产经营主体有4169家。106家企业和专合组织入驻国家级溯源平台,481家入驻省级溯源平台,开展相关追溯工作,追溯信息实现互通共享。发挥“成都智慧动监”的作用,生猪追溯实现全覆盖,逐步扩大牛羊、禽类、水产苗种产地检疫追溯覆盖面。
把天府品牌“树起来”
“比起生产环节,优质难优价的生产市场矛盾作为优质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的最大漏洞需要被认真对待。”成都市农业农村局宣传处处长郭凯认为,农产品的高度同质化、弱差异性,在品牌建设中如何建立一套消费者信任的可识别的质量保障体系,是破解矛盾的关键。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5-08/100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