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新时代渔业绿色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本文有删节,阅读全文请扫描二维码)

    今年1月11日,农业农村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经国务院同意、专门针对水产养殖业的指导性文件,是新时代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为什么要推进渔业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推进绿色发展。

    新时代渔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理论支撑,渔业现代化和建设渔业强国建设需要有一个旗帜鲜明的大方向、大目标,绿色发展是渔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渔业绿色发展的历程与科学基础

    2017年,养殖水产品(含水产苗种)总产值9864.45亿元,占渔业产值的80%,是我国渔业的主体。七十年来,我国渔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指导下,我国成为世界第一渔业大国,保障了水产品市场供给,为国家的食物安全和营养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二是以养为主的中国特色现代渔业影响了全世界渔业增长方式和生产结构的转变;三是为现代渔业发展增加了新领域、新内涵,奠定了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水产养殖病害的暴发引发了渔业绿色发展的科学思考。上世纪90年代,淡水养殖出现的草鱼出血病和海水养殖出现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等重大疾病重创我国渔业,促使科研工作者和养殖从业人员开始思考水产养殖规模化生产的健康养殖方法,渔业绿色发展的理念油然而生。历经多年实践,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逐渐发展成为水产养殖的主流方式。

    新研究方法的引入推动了渔业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养殖实践的有机结合。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养殖容量的营养动力学研究方法从加拿大引入中国,引起了科技部的高度重视并迅速形成500万的科技攻关项目,在近海率先开展了较为系统的海水养殖容量定量化研究,推动了多元养殖实现规模化发展,生态养殖模式开始受到重视,为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础科学研究为渔业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研究成果“生态转换效率与营养级呈负相关”到“非顶层收获”策略,为中国水产养殖或捕捞种类营养级低、生物产量高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渔业绿色理念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的“海水养殖容量”研究,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研究成果“贝藻养殖碳汇”发展到“碳汇渔业”,使渔业的绿色发展有了坚实充足的科学依据。

    中国水产养殖种类结构十分独特,与其他国家相比独为一支。我国淡水养殖鱼类中,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和罗非鱼六个种类养殖产量约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70%,其次为甲壳类、其他类、贝类及藻类等;海水养殖以贝藻类为主,牡蛎、蛤、扇贝、海带、贻贝和蛏六个种(类)的养殖超过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0%,其次为甲壳类、鱼类及其他类。总的来看,海、淡水水产养殖中均为6个主要养殖种类占有水产养殖70%的产量。

    中国水产养殖结构自身的“绿色”特征十分显著。我国水产养殖结构相对稳定,变化较小,其显著特点是种类多样性丰富、优势种显著、营养层次多、营养级低、生态效率高、生物量产出多:(1)与世界其他主要水产养殖国家相比,具较高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发展态势良好;(2)养殖方式从天然养殖向投饵养殖转变,不投饵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从1995年90.5%降至2014年53.8%,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保持较高的水准;(3)营养级低且较稳定。营养级金字塔由4级构成,以营养级2为主,近年占70%,表明中国渔业的生态系统有较多的生物量产出,而且生态服务功能显著。

    总的来看,中国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内在特征明显,水产养殖的种类结构具较高的多样性且优势度显著,不投饵率较高、营养级低,生产结构相对稳定,变化较小,预计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这种结构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海洋 强化 水稻 藻类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