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挖掘美丽乡村中的“旅游附加值”,蒋山社区兴起了一批农家乐。“店里一年忙七八个月,生意不错的话一年能收入30万元左右,去年好多农家乐都爆满,人家来了都坐不下。”方梅华正带领她的“娘子军”在院落里闲话家常。
“现在还不太忙,日常就院里这三四个人帮忙,节假日忙的时候店里要雇十几个‘娘子军’,一天每人最少开100元钱。村子发展好了,我们大家都受益。”方梅华说。
家风民俗,“淳”了乡风
蒋山社区党总支书记何腊保认为,文化比风景更能吸引游客。很多村民也相信“文化能当饭吃”,大家心中有了数,开始有的放矢,打造蒋山社区的特色文化。
近年来,为了打造特色田园乡村,保护乡村历史文化遗存和培育淳朴的民风,蒋山社区通过对古遗址打造,对史实、传说整编,逐渐挖掘出了以“爱文化”“孝亲文化”“感恩文化”和“渔樵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宝藏。如今被修缮过的何氏宗祠,成为族人缅怀先祖、弘扬家风的精神家园,祠堂东西两壁的“忠”“孝”“廉”“节”四字,刚柔并济,家训醒人。
社区首个群众文艺团体——蒋山民俗文化艺术团,成立于2014年10月。目前艺术团中有多个表演项目,其中“武五猖”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莲香”“十番锣鼓”是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蒋山社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的不断推进,艺术团也将为游客们展现原汁原味的地方民俗文化。
和美家庭表扬榜张贴在宗祠最显眼的位置:何邵兵家庭,祖孙三代同居住,一家和乐相处,母慈子孝遵祖训,幸福门第树新风;邢贵云家庭,二老德高望重,勤俭持家,虽为半路夫妻,却视五子女如己出,子女各个孝顺恭敬,一家和和美美……
在村民眼里,高淳区中“高淳”的意思就是“地势高、民风淳”。蒋山借此发力,鼓励村民孝老敬亲、热爱生活,进行和美家庭以及美丽庭院的评选,被评选出的家庭将登上村口的宣传栏进行公开表扬,调动老百姓的参与度。
都说口袋富了不叫富,脑袋富了才是富。诗书传家远,书香能丰富精神,厚重底蕴,蒋山在这方面更是没有落下。在明清老宅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风格,建成“蒋山书舍”,成为新的文化地标。
村内书屋,没有建在村部,而是单独一幢,方便老百姓前来翻阅。优雅富有韵味的石墙青瓦,内部结构完全打通,看后内心开朗明阔,屋内摆设温馨雅致,木质桌椅,摆设富有文艺气息。
记者到访时,恰遇一名老者,白发满头,埋头专注读书,在昏黄灯光中,安静祥和。蒋山社区社工明亚娟介绍,书屋每天定时开门,百姓在这里可以喝茶、写字、办沙龙,只要有想法就能实现,乐者有所乐。
邻里互帮,“和”了家乡
日子越过越好,老百姓的口袋越来越鼓。但有的人喜欢打牌,甚至把在外一年挣的钱都输光了,不仅影响家庭,还带坏村风。
怎么办?何腊保想办法给老百姓找点事情,实现自我价值,满足感有了,大伙儿受益了,村风自然形成了。
首先发动的是党员。在何氏宗祠前的广场,党员成立的“一刻钟”张榜上栏,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成员全部公示,居民有困难,一个电话,15分钟党员义工服务上门,服务内容包括邻里问题协调、政策宣传、房屋维修、学生课外辅导、帮忙照看小孩等。
“吴阿姨”服务队,是村里热心人吴春香自发组织的,把爱好文艺的妇女组织在一起,组成了表演服务队,已经有26名固定成员,今年春节给村民带来了丰富的表演,“武五猖”、女子腰鼓、广场舞等一系列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俗表演登上舞台,“过年的热闹劲儿又回来了。”村民感叹。
“橄榄绿”志愿者服务队由十几名退伍军人组成,开展创业带富、弘扬美德等志愿服务,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争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同时他们积极倡导移风易俗,去年底向社区居民发出了《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弘扬新风尚,跟进新时代》的倡议书,引领文明乡风。
“新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由一批“80后”“90后”组成,主要承担有民俗艺术团表演、教育科普和文化体育等志愿活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4-04/94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