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十年蒋山复古韵

零零社区网友  2019-04-04  互联网

    蒋山社区的道德讲堂。傅志伟摄

    李笑莹本报记者李文博

    灰白相间的小楼,古色古香的何式祠堂,别具一格的民宿,尽显汉风唐韵,阳光下整齐干净的水泥路上树影斑驳,清爽微风从耳边吹过,惬意,这便是春日里的蒋山。

    蒋山社区地处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与安徽省宣城市接壤。眼前环境优美、道路整洁、设施齐全的小山村,无法与一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贫困村挂上钩,然而这确是蒋山十年之变。

    10年来,在村党支部书记何腊保的带领下,蒋山人通过挖掘村庄历史,利用天然优势,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特色文化,发展乡村游,让蒋山变成了一个环境整洁、旅游兴旺、淳朴和善的山村。阡陌相通,鸡犬相闻,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悠哉悠哉。

    村民携手,美了村居

    蒋山社区地的早期受经济辐射带动不足,经济严重滞后。村庄到处是土路,路边是危房,也缺少产业,出租一座高耗能砖瓦厂所得的租金就是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唯一来源,贫困曾是村子的“代名词”。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2010年。常年在外办企业的何腊保,有着自己的产业,年产值上亿元,每年给家乡捐赠数十万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为家乡的发展多尽份力的想法越来越浓,于是,生意甩手交给女儿,自己回村带领乡亲们发掘致富之道。“公推直选”后,何腊保如愿当上了村书记。

    多年从商经验,何腊保对农村的发展有敏锐的嗅觉。他说,蒋山的劣势是发展落后,但这也正是蒋山的优势,它守住了绿水青山。鉴此,蒋山开始制定了“生态立村、文旅兴村、富民强村”的发展战略。唯一的砖瓦厂被关掉了,全村的土地渐渐流转,种上芦笋和果树。村里先后几次进行投资,开始全面整治村庄环境。

    截至目前,社区先后投入4000万元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渐渐地,道路修起来了,路灯亮了,停车场建起来了,卫生服务室、一站式服务大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如今,蒋山的人居环境好起来了,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街道上变得更整洁了,村里不断完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村容村貌相比以前提升了不少。现在的蒋山社区不仅是江苏省文明村、南京市百强村、南京十大特色乡村,还是中国美丽宜居示范村。

    成绩的背后,是大家的付出。从垃圾处理方面来说,蒋山社区现在进行垃圾收集集中处理,一个村6个保洁员,一般由低收入劳动户担任,村干部每天巡查,形成了“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村民方梅华说:“以前家家户户门口没有小垃圾桶,虽然有大的垃圾站,但是离家门口远,对村民来说不是很方便,现在家门口的小垃圾桶既方便又干净。”

    当记者走到路口时,正好遇到今年70岁的保洁员杨金保,他扛着把扫帚从地上捡一个废旧的橡皮筋。上个月底蒋山社区评选最美保洁员,杨金保得了一等奖,拿了6000元的奖金,“现在每天工作八个半小时,村里道路上基本看不到垃圾了,我们工作相对也轻松些了,收入又有了保障,这日子美着嘞。”杨金保说。

    文化优势,甩掉“穷帽”

    文化能当饭吃?当何腊保提出要深挖蒋山文化时,引来了老百姓的担忧。

    金山秀,驿道古,山村倚偎固城湖。韩国名人崔致远、乾隆皇帝宿古庵、“渔樵”景观、保贤局、双女坟、何氏宗祠,还有“武五猖”文化遗存。一个小山村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这难道不是蒋山核心竞争力吗?何腊保说干就干,他请村里有学问的人整理村庄历史,耗时3年,才逐步把村庄历史脉络理顺清楚。

    在文献整理基础上,蒋山对有800多年历史的何氏宗祠进行修缮,对圣德戏楼、保贤局等历史遗迹开展保护,让“春秋的传说、汉代的墓葬、唐朝的驿道、南宋的祠堂、明清的故居”在蒋山重焕光彩。

    已经修好的道路平整便捷,已整治好的环境清朗宽敞,靠着历史文化的积淀和邻近固城湖的天然地理位置优势,短短数年时间,蒋山就成为乡村游“新秀”,集体经营性收入从6万元增加到1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1万元增加到2.8万元,成功甩掉“穷帽”。

    为了挖掘美丽乡村中的“旅游附加值”,蒋山社区兴起了一批农家乐。“店里一年忙七八个月,生意不错的话一年能收入30万元左右,去年好多农家乐都爆满,人家来了都坐不下。”方梅华正带领她的“娘子军”在院落里闲话家常。

    “现在还不太忙,日常就院里这三四个人帮忙,节假日忙的时候店里要雇十几个‘娘子军’,一天每人最少开100元钱。村子发展好了,我们大家都受益。”方梅华说。

    家风民俗,“淳”了乡风

    蒋山社区党总支书记何腊保认为,文化比风景更能吸引游客。很多村民也相信“文化能当饭吃”,大家心中有了数,开始有的放矢,打造蒋山社区的特色文化。

    近年来,为了打造特色田园乡村,保护乡村历史文化遗存和培育淳朴的民风,蒋山社区通过对古遗址打造,对史实、传说整编,逐渐挖掘出了以“爱文化”“孝亲文化”“感恩文化”和“渔樵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宝藏。如今被修缮过的何氏宗祠,成为族人缅怀先祖、弘扬家风的精神家园,祠堂东西两壁的“忠”“孝”“廉”“节”四字,刚柔并济,家训醒人。

    社区首个群众文艺团体——蒋山民俗文化艺术团,成立于2014年10月。目前艺术团中有多个表演项目,其中“武五猖”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莲香”“十番锣鼓”是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蒋山社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的不断推进,艺术团也将为游客们展现原汁原味的地方民俗文化。

    和美家庭表扬榜张贴在宗祠最显眼的位置:何邵兵家庭,祖孙三代同居住,一家和乐相处,母慈子孝遵祖训,幸福门第树新风;邢贵云家庭,二老德高望重,勤俭持家,虽为半路夫妻,却视五子女如己出,子女各个孝顺恭敬,一家和和美美……

    在村民眼里,高淳区中“高淳”的意思就是“地势高、民风淳”。蒋山借此发力,鼓励村民孝老敬亲、热爱生活,进行和美家庭以及美丽庭院的评选,被评选出的家庭将登上村口的宣传栏进行公开表扬,调动老百姓的参与度。

    都说口袋富了不叫富,脑袋富了才是富。诗书传家远,书香能丰富精神,厚重底蕴,蒋山在这方面更是没有落下。在明清老宅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风格,建成“蒋山书舍”,成为新的文化地标。

    村内书屋,没有建在村部,而是单独一幢,方便老百姓前来翻阅。优雅富有韵味的石墙青瓦,内部结构完全打通,看后内心开朗明阔,屋内摆设温馨雅致,木质桌椅,摆设富有文艺气息。

    记者到访时,恰遇一名老者,白发满头,埋头专注读书,在昏黄灯光中,安静祥和。蒋山社区社工明亚娟介绍,书屋每天定时开门,百姓在这里可以喝茶、写字、办沙龙,只要有想法就能实现,乐者有所乐。

    邻里互帮,“和”了家乡

    日子越过越好,老百姓的口袋越来越鼓。但有的人喜欢打牌,甚至把在外一年挣的钱都输光了,不仅影响家庭,还带坏村风。

    怎么办?何腊保想办法给老百姓找点事情,实现自我价值,满足感有了,大伙儿受益了,村风自然形成了。

    首先发动的是党员。在何氏宗祠前的广场,党员成立的“一刻钟”张榜上栏,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成员全部公示,居民有困难,一个电话,15分钟党员义工服务上门,服务内容包括邻里问题协调、政策宣传、房屋维修、学生课外辅导、帮忙照看小孩等。

    “吴阿姨”服务队,是村里热心人吴春香自发组织的,把爱好文艺的妇女组织在一起,组成了表演服务队,已经有26名固定成员,今年春节给村民带来了丰富的表演,“武五猖”、女子腰鼓、广场舞等一系列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俗表演登上舞台,“过年的热闹劲儿又回来了。”村民感叹。

    “橄榄绿”志愿者服务队由十几名退伍军人组成,开展创业带富、弘扬美德等志愿服务,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争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同时他们积极倡导移风易俗,去年底向社区居民发出了《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弘扬新风尚,跟进新时代》的倡议书,引领文明乡风。

    “新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由一批“80后”“90后”组成,主要承担有民俗艺术团表演、教育科普和文化体育等志愿活动。

    90多岁的老人,春节期间独自在家,张来来主动帮忙打扫卫生,换洗被褥;老人不识字,丁香梅马上过去帮忙;小学生期末考,明亚娟加时加点做辅导;张小四及时足额困难补贴发放到手……这些家长里短的小事不胜枚举,可老百姓的生活就是这些小事拼凑而成的呀。

    不同队伍,不同群体,同一个目标,为村民服务。这些人分布蒋山7个自然村,群众“点单”,志愿者“上菜”,打造“保姆式”服务,及时、高效、全覆盖。日子越过越好,村民的笑容越来越多。

    坚守、蓄势、腾飞,蒋山守住了绿水青山,延续了古老文脉,积淀了发展底蕴,文化悠远、百姓富足,一颗独具特色的明珠,在固城湖畔熠熠生辉。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4-04/94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