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历经4次飞跃!我国番茄育种还面临哪些难题?


番茄,学术界普遍认为其起源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后在墨西哥较早进行驯化栽培。虽有研究表明我国也有番茄野生种,但一直未驯化。资料记载,番茄大约在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通过西方传教士传入我国,最初仅作为观赏植物。

 

      直到上世纪30年代,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地区才逐渐种植番茄。新中国成立后,番茄开始大面积种植,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产量远远高于其他蔬菜作物,种植效益可观,迅速成为我国各地的主要蔬菜作物之一。

     

      从育种方面来说,我国番茄遗传育种经过了四次大飞跃:

 

      一是从引进国外品种到适合我国不同地区、气候的常规品种育种;

 

      二是从常规品种育种到杂种优势利用;

 

      三是从杂种优势利用到多抗性(TMV、CMV、cf1、cf2、BWT、Fu等)的杂种育种;

 

      四是随着TY病毒病(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席卷全国,番茄品种又迎来大洗牌,抗TY逐渐成为大部分番茄品种的共性。

      

      细数番茄品种演变历程

 

      上世纪60年代前,中国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番茄品种,主要从国外引进。值得一提的是,西北农学院在1939年就已开展番茄选种工作,并在1945年选育出“武魁1号”、“武魁2号”等品种。60年代则是群众性引种和杂交育种相结合的选种阶段,国内开始有目的地从地方品种和引进的优良品种中株选,或有性杂交后进行选育。

 

      据石家庄农博士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霍建勇介绍,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TMV(烟草花叶病毒)的危害,中国进入第二轮引种阶段,但引入的含Tm-1抗性基因的品种很快就无法抵御病毒危害。Tm-2(包括Tm-2nv和Tm-2a)基因的引入和推广利用,才暂时扼制了TMV病毒。

 

      随着番茄杂种优势利用及抗病育种工作的开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推的番茄品种,由常规品种过渡到抗病杂交种,以自封顶早熟类型为主,兼顾高秧。90年代,则由单抗病毒病转变成多抗杂交品种。与此同时,随着番茄保护地生产的发展,育种家们开始注重保护地专用品种的选择,适合保护地生产的番茄品种占据优势,基本实现了高产与抗病的统一。另外,为满足远距离市场的需求,硬度强、耐运输且商品性好的番茄品种逐渐成为市场的“宠儿”。

 

      进入21世纪,TY病毒病在全国番茄主产区接连爆发,具备抗TY病毒能力的品种成为大部分产区的种植首选。

 

      市场放开,民营种企走上历史舞台

      

 

640.webp (2)

 

      

      ▲国内著名番茄育种家相会陕西(左一为合作903、906、909育种人唐树发,左二为金棚1号育种人李晓东,左三为中杂9号育种人高振华,左四为申粉918育种人朱为民)

 

      “上世纪80至90年代,西安市蔬菜研究所郁和平、郑贵彬、杨振民等育种专家选育出的‘早魁’、‘早丰’、‘西粉3号’、‘毛粉802’这四个品种,在当时我国番茄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西安金鹏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下称“西安金鹏”)李晓东介绍,这4个品种加起来,每年仅西安市蔬菜研究所一家的总销量就达3-4万斤。同时代,熠熠生光的品种还有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高振华等专家选育出的“强丰”、“鲜丰”,以及东北农业大学教授李景富团队选育出的早熟番茄“东农702”、“东农704”等品种。

 


640.webp (3)


▲西粉3号

 

      至90年代,我国番茄品种呈现群雄并立的局面。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抗病毒病、叶霉病和枯萎病“中杂9号”、“中杂8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环育成的“佳粉15”,上海市长征良种实验场唐树发等人选育的“合作903”、“合作908”、“合作918”,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海涛育出的“L402”,以及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徐鹤林育成的“苏抗”系列等优秀番茄品种,在市场中迅速崛起。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番茄 品种 病毒 蔬菜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