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这一“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技术,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应用历史,在吉林、北京等多地应用已显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近年来,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进步,赤眼蜂治虫取得了新的突破。
6月30日,在吉林长春召开的赤眼蜂工厂化生产及生物防螟现场观摩会上,记者看到,赤眼蜂不仅可以用来防治玉米螟,还可以对付水稻二化螟,并且实现了一卵多蜂、混合放蜂、无人机投放,大大提升了防治效果和防治效率,与其他绿色防控技术组装应用,可以实现基本不用化学杀虫剂。
一球可同时释放三种赤眼蜂
6月30日上午,在吉林省永吉县万昌镇的万亩水稻基地,一架小型无人机腾空而起,飞旋在稻田上空,不时投掷下一个小球,这一个个小球里,装的正是水稻二化螟的天敌——赤眼蜂。
上前细看,会发现这看似普通的小球里大有乾坤。永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王成志介绍说,这种球型放蜂器里装着三种不同的赤眼蜂,一粒粒白色的柞蚕卵里是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另一片小蜂卡上的是稻螟赤眼蜂,每个放蜂器里含约4000头赤眼蜂,其中,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的比例为1∶3∶8。这些不到1毫米大小的赤眼蜂被释放到田间后,就会寻找水稻二化螟的卵块,把自己的卵产在里面,由此达到“以虫治虫”的效果。
“我们发现,稻螟赤眼蜂对于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最好,而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因为是大卵繁育,成本较低,三者混合释放,既能弥补防治效果,也能降低防治成本。”吉林农业大学研究员臧连生告诉记者。
不仅实现了一球同时可以释放三种赤眼蜂,针对水田特殊环境,放蜂器也经过了特别的设计——用玉米淀粉制成,在水中可自然降解、自然漂浮,底部承重半球,可以确保放蜂器出蜂孔朝上,防水淹、雨淋,让赤眼蜂可以顺利飞出。球型设计利于抛掷,大大节省了劳动强度。
“现场展示的技术体现了多项创新,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天敌昆虫项目首席专家张礼生表示,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近几年有了新突破,从防治玉米螟到防治二化螟等害虫,拓展了赤眼蜂的防治领域,实现了混合放蜂和无人机放蜂,提高了释放效果和效率,并且赤眼蜂治螟与生物农药、性诱剂、稻田养鸭、稻田养蟹等绿色防控技术组装集成,形成了一整套的生物防治解决方案,源头上避免了化学杀虫剂的使用。
工厂化生产实现多项技术突破
当天在万昌镇的5000亩稻田,投放了近6000万头赤眼蜂,这些数量庞大的赤眼蜂军团是怎么样培育出来的?记者和参会代表一起,来到吉林农业大学农业现代化综合技术研究所的天敌昆虫生产基地一探究竟。
吉林农业大学农业现代化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张俊杰介绍说,赤眼蜂生产很关键的一环是要繁育中间寄主作为它们的载体,柞蚕卵是常用的中间寄主,其饲养相对容易,成本较低,这类大卵适用于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等蜂种的繁育,但稻螟赤眼蜂不能在柞蚕卵中寄生,只能在小卵中寄生。为此,吉林农业大学农业现代化综合技术研究所在米蛾卵工厂化繁育赤眼蜂方面进行重点攻关,突破生产技术瓶颈,实现了米蛾卵规模化繁育赤眼蜂。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了大、小卵繁育赤眼蜂混合释放防治水稻二化螟新技术。
不仅可以做到混合放蜂,研究所还研发成功了一卵多蜂技术。臧连生告诉记者,一卵多蜂指的是在一粒柞蚕卵里可以同时培育出松毛虫赤眼蜂和其他赤眼蜂种类。通过该技术创新可以把原来不能用柞蚕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和黏虫赤眼蜂等优势蜂种进行正常繁育。一卵多蜂产品在田间应用,可以增加释放天敌的种类,起到防治多种害虫的作用。
“在防治玉米螟的松毛虫赤眼蜂产品上,我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滞育技术在柞蚕卵繁育赤眼蜂工厂化生产中的应用。这一技术的突破,使得赤眼蜂的储存时间延长到了90天以上,变一季生产为一年多次生产,突破了赤眼蜂生产的季节限制,扩大生产规模2~3倍。”臧连生说,吉林农业大学农业现代化综合技术研究所已具备年产赤眼蜂1500亿头的能力,自2014年以来,每年推广滞育赤眼蜂生物防螟面积300万亩。
除此之外,该研究所还研发出防治大豆食心虫黏虫赤眼蜂、防治银杏大蚕蛾短角平腹小蜂、基于雪莲果为寄主植物繁育丽蚜小蜂新技术等,这些新产品和技术为生物防治农林重大害虫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储备和支撑。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8-07-09/268533.html